方的结构调整之所以迈不开步子,走不出路子,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思想观念问题。因此,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首先引导广大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开思想这个“总开关”。二要走出盲目调的误区,因地制宜科学调。与不敢调相反,有些地方搞农业结构调整则头脑过热,不顾实际、不考虑市场,盲目追风赶潮、贪大求洋、一味地求高求新求奇,脱离了本地生产水平和群众基础,结果事与愿违。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根据全县南岗北洼的自然条件和各乡镇不同情况,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在南部岗区个乡镇重点发展以枣、杏、李为主的优质小杂果,在中北部个有种烟传统的乡镇重点发展连片烟叶生产,在水利和交通等基本生产条件都比较好的个中部乡镇发展以蔬菜生产为主的中小拱棚。由于我们坚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则,这一思路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和拥护,因此工作推进起来十分顺利。三要走出全面调的误区,突出特色重点调。有特色才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效益。调整农业结构必须跳出以往区域内自我平衡的圈子,把本地的结构调整放在国内国际大市场中考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自然、人才、技术等比较优势,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否则,如果平均用力,什么都调,“百花齐放”,最终一花都不放。四要走出生硬调的误区,示范服务引导调。为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结构,我们组织全县个乡镇个县直单位反租倒包农户责任田多亩,投入资金多万元,创办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点个,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调结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实践证明,只要思路对头,方法得当,措施有力,农结构调整就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就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突出催壮民营经济。“民有、民办、民营、民富”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民营经济有产权关系明晰,利益关系直接,真正连利连心。说穿了,民营经济是给自己干的,一分一厘都是自已的血汗钱,连心肉。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天生的自然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制最佳、活力最强的经济成份。以往这方面一直是我县经济的一条“短腿”,但我们感到这也正是我们的潜力所在。因此,近年来,我们一直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一个战略举措摆上重要位置。通过优惠政策扶,灵活机制促,过硬措施护,促进了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在全县经济成分中的比重由原来的不足迅速提高到目前的,并初步形成了木材加工、粮食加工两个新兴产业和以平升植物油、林达纸业、万成纸业、冠军棉织、华鑫面粉等企业为代表的新的骨干企业群体。
四是突出招商引次。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对外开放程度高,那个地方的经济就发展得快,反之,哪个地方开放程度低,经济发展就缓慢。沿海地区前些年发展得很快,我看,首先是他们得益于对外开放。这些年,我们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对外开放上的差距,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就我们与漯河其它的两县一区相比,基础差、底子薄、区位优势更不明显,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实现尽快脱困振兴,十分有限。基于此,近两年我们坚决摒弃唯条件论的陈旧思想,反弹琶琵,把灾害看成机遇,把劣势看成潜力,强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我县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结合我县近两年的实践,我认为,要做好外向带动这篇大文章,必须强化“三项措施”一要重奖激励,让广大干群动心。招商引资的成效直接取决于广大干群的参与程度。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招商引资,竞争越来越激烈,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对招商引资的有功人员在奖励上也得解放思想,要敢于重奖,奖得让人心动、眼红。不仅要给荣誉、给实惠,还可以给位子、给帽子。这不仅是对他们付出辛勤劳动的肯定,也会激励更多的人关心招商引资,衷情招商引资。二要创造条件,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