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考察材料 >> 正文
先秦至唐的历史考察

  詹石窗的《道家“理身理国”政治论》(未刊稿年)认为道家“理身理国”的思维特色是“身国互喻”。“理身理国”的中心原则是“无为”,老庄之“无为”的主要内涵是返朴、善下、通和。无为原则是“理身理国”政治审美的最高境界。胡孚琛、吕锡琛在《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认为道学是种“身国同构”的学说,倡导以身为本位,天人同构,身国一理。
  严灵峰:《辑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决义疏》,转引自熊铁基等:《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时人常将“道可道,非常道。”解释为“‘道’或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可道’的‘道’字,和老子思想无关,它是指言说的意思。”(参见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这可能是对“道”的误解,“可道”释为“可说”义是晚近的事。老子亦云:“道之出口淡乎无味。”可见道亦可说。《老子》权威解注本如韩非子的《解老》认为常道虽“无定理”但毕竟可论。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认为可道之道“指事造形”、“可为之、执之”。严遵《老子指归》亦分道为可道之道和常道之道,“可道之道,道德彰而非自然也。”可道之道亦是老子“道”。《道德真经注河上公章句》则认为常道是“自然长生之道”,可道之道是“经术政教之道”。唐王玄览在《玄珠录》中将道分为常道和可道,常道寂然不动,可道随物而动,与众生相生灭。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和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亦分“道”、“可道”,认为标宗的道字“是无为无形道之体也。可道二字是有生有化道之用也。”(《道藏要辑选刊》第册,第页。清王夫子《老子衍》亦因循上述说法。各家说法各有异,但对将道分为常道与可道之道皆无异议。有关“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尚可见赵汀阳:原创:https://《二十二个方案》中的《〈老子〉本文的一个解释问题》一文,辽宁大学出版社年版。
  严遵著,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道德真经注河上公章句》,见《道藏》第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年版,第页。下所引《道藏》不再注明版本。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上册,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老子指归》,第页。
  同上,第页。
  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修订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陈鼓应:《初读简本〈老子〉》,见《文物》年第期。
  《抱朴子内篇校释》,第页。
  《玄经原旨发挥》卷下,《道藏》第册,第页。
  这种语境变迁充分体现在用佛学的概念范畴诠释道家经典上。事实上黄老学派对于“无为”的把握,已
  偏离了老子的“顺乎万物以辅自然”本意。
  《大唐新语》卷,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道藏》第册,第页。
  有关《本际经》的道性自然真空说,参见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之《宗教篇敦煌的中
  国道教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
  《道教义枢》卷,《道藏》第册。
  《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卷,第页。转引自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卷,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参见汤用彤:《读〈道藏〉札记》,见《汤用彤学术论集》,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本节所引,详见《坐忘论》,《道藏》第册,第页。
  本文所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考察报告
       政府驻办事处学习考察报告
       赴天山北坡经济带参观考察调研报…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考察报告
       学习虹鳟鱼养殖的考察报告
       建设和管理考察的印象和启示
       德国瑞典法国基层自治体制的考察…
       德国瑞典法国基层选举情况的考察…
       考察报告
       浙江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公司浓情9月情系你我晚会串词
    乡村教育指导意见
    教育局深化科学发展观整治讲话
    国土局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动员会讲…
    辩论赛主席主持词
    师德讲堂开启仪式上发言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五…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述职述廉报告
    税务系统地税局科学发展观动员大…
    县政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文
    先秦至唐历史考察
    考察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