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考察材料 >> 正文
先秦至唐历史考察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先秦至唐道家和道教各派“理(治)身理(治)国”思想的发展。道家及道教各派都曾围绕着理(治)身与理(治)国的关系进行过不同层次地探讨。从“天人合一”原则出发,道家和道教各派不仅将身与国比拟为结构和功能相似的有机系统,而且对于理(治)身与理(治)国的终极基础和实践原则作了深入地剖析。随着语境的变迁,特别是在唐代,原道家语义被转换或开掘出新的内涵,故“理身理国”的实质内涵也在变化。“理身理国”观体现了道家和道教各派对个体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的深度人文关切。
  关键词:理身理国.道.自然.无为
  自从先秦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以降,历代的道家及道教各派都曾围绕着理(治)身与理(治)国的关系展开过不同层次地探讨。从“天人合一”原则出发,道家和道教各派不仅将身与国比拟为结构和功能相似的有机系统(身国相拟),而且对于理(治)身与理(治)国的终极基础和实践原则(身国同道)作了深入地剖析。本文试图在学界前辈研究之基础上,本站原创对道家和道教“理身理国”(唐以前称“治身治国”,唐则“理身理国”并称。)观所体现的“身国共理(治)”内涵作初步探讨。
  一、先秦以降道家和道教“理身理国”观的演变
  按《说文解字》,“理”者“治玉也”。(《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作为动词的“理”后引申为治理(《诗经大雅江汉》:“于理于理,至于南海。”)、治疗(《后汉书崔寔传政论》:“是以梁肉理疾也。”)等义。“理”字又与“乱”字义反,同“治”字义同(《管子霸言》:“尧舜非生而理也,桀纣非生而乱也。故理乱在上也。”)。成玄英在注解《道德经》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时注云:“治,理也。”为避唐高宗李治讳,唐用语多以“理”代“治”字,故“理身理国”,亦可转语为“治身治国”。唐代之前的道家和道教各派,虽无“理身理国”并称,却早已蕴含“理身理国”之义理。
  道家和道教坟典,老子《道德经》强调了“推天道以明人事”,力图将自然之天道当作个体(身)安身立命及社会制度(国)建构之基础。在老子看来,常道是道之体,体现道的虚无和因应变化于无为的本然状态(“道法自然”);可道之道是道之用,是道的“可为之、可执之”的非常状态。将常道推用于理(治)身,则能“涤除玄览”(章),复归虚静的生命本性,将常道运用于理(治)国,则能做到“为而弗有”(章)、“为而不恃”(章)、“为而弗争”(章),“以百姓之心为心”(章)。总之,要治身理国,就应以符合常道之自然体性的“无为”为实践原则(“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章)),反对自然生命的驰骋和观念的造作,反对行人事时的强作妄为。在确立治身理国的本体依据和实践原则的同时,老子亦将身国比拟为功能相似的系统:“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章)就身国关系论,国本质上是身(个体生命)的外在化和社会化的表现。二者都是或处于常态或处于异化状态下的生命共同体。贵身、爱身喻示了合乎自然的生命形态的张扬,以此对生命的至爱推及于天下,天下自然呈现出清明、净化的政治生态。故“砉钡氖抵适嵌浴袄砩怼钡哪d狻
  而后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建设和管理考察印象和启示
       徐州连云港考察调研
       统一实施协定赴美国考察总结报告
       考察学习体会招商
       赴南方考察结束时讲话
       赴浙江学习考察结束时讲话
       同志考察材料副局长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年薪20万公司400人招聘总经理真实…
       企业效能监察材料
     
    竞聘演讲几个特点
    先进青年志愿者个人申报材料
    教育局完善教导交流讲话
    体育局长羽毛球邀请赛开幕式讲话
    质监局加强监督教育发展方案
    干部作风整顿整改措施
    发展民营经济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校区大学生思想汇报3则
    农业局廉政建设管理讲话
    辽宁财政厅厅长实现科学发展 财政…
    先秦至唐的历史考察
    考察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