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考察材料 >> 正文
赴苏州学习考察后认识和启示

办事效率,热情服务,全程服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行为。对所有干部要求,对待投资者要“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相坐,一杯清茶相谈,一份诚心相处。”实行首问负责制,客商第一次找到谁,谁就必须全程服务,帮助客商办完全部手续。加大干部培训力度,要求干部要“三会”、“五懂”、“一颗心”,即会讲普通话、会开车、会电脑;懂政治、经济、业务、经营、法律;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总之,在政策环境上,“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在法制环境上,“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在服务环境上,“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在人文环境上,“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
  5、坚持以人为本。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集体经济为主,个人收入较广东、浙江要差一些。从本世纪初开始,苏州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的重要思路和措施。太仓市璜泾镇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双带”活动,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签订合同,规定45岁以下的党员、干部和镇所有党委成员必须自己办企业,外地转回来的党员、干部也必须办企业,要求党委委员以上的干部必须有小轿车,提出“没有企业不是好党员,没有企业不是好干部,没有企业不能当干部”的口号,鼓励大胆投资。昆山市在全市百姓中实施了“三有工程”和“五道保障线”,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有工程”即人人有工作,人人有技能,家家有物业;“五道保障线”,即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失地保障和拆迁保障。常熟市还提出了发展“五大理念”,第一理念就是富民优先理念。通过不断完善富民措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51元,全市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60元。
  苏州发展经济不以牺牲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他们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体系认证,有250家企业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市政府规定,沿太湖1公里内不准搞人工建设,禁止开山采石,禁止开采地下水,禁止在山坡葬坟。近

3年来,张家港市共劝阻或拒批污染项目400多个。二氧化硫、cod及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都控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水平。
  苏州市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两个率先”进展顺利,在《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中,已有15项指标提前达到目标值要求,提前达标率为60%。
  二、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几点启示
  1、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集中体现。对待发展,我们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应当树立形势逼人,时间不等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和储蓄率高的比较优势,面临着国际产业重组加快的外部环境,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县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省管县的全新体制改革、国家关于“三农”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特殊历史机遇等,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快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我们必须抓住这些机遇,为发展赢得先机。一是搞好开发区建设。苏州市县两级都搞开发区,对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最

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南方两省一市参观考察学习体会
       路政大队创建青年文明号纪实
       村账乡管探讨
       通信公司工会创建职工之家纪实
       中原油田电大社会调查网上馅饼
       农电局行风建设及优质服务考核细…
       电信公司为后备领导干部考察材料
       党委书记考察材料
       同志个人考察材料
       个人考察材料
     
    民政局政工信息写作党建讲话
    工商行政管治工作计划
    测试显卡性能的软件
    市房地产经纪机构检查情况汇报
    工商局08年品牌农业总结及资金使…
    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县老干部春节领导讲话
    中学生期末评语范例
    表彰档案管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文山州农机购置补贴会议讲话
    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市县党委组织部长赴苏沪培训
    赴苏州无锡南京和上海浦东新
    赴苏州学习考察后的几点认识
    温州学习考察团的学习考察报
    赴苏州学习考察体会
    党委书记乡镇长苏州学习体会
    苏州市实验小学幼儿园计划
    政治思想论文构建和谐苏州运
    青白江区第十期青干班赴苏州
    考察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