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考察材料 >> 正文
赴西北地区学习考察体会

起飞,拼命把经济搞上去。到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力将到56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0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68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10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5000元以上。确保“十五”期间包头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在自治区第一的地位不动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区各盟市前列,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各占自治区的20%以上。到2010年,力争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力争达到100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以上,财政收入力争达到12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20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0000元。把包头市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市在全国上下新的一轮发展热潮中,更不示弱。按照自治区关于首府城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争创新的发展优势的要求,他们着眼全国,敢想敢为,大胆地把呼和浩特市的发展纳入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西部省会城市的参照系中,坚定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引企、引资、引智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做大经济总量,推动首府跨越式发展,提前十年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构想。总体目标是:到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半,年均递增23%,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年均递增25%;财政收入力争达到90亿元,年均递增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1.本资料权属严禁复制剽窃5万元,年均递增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5000元,年均递增10%;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5:38。届时,经济总量在西部11个省会城市中位居第4(超过兰州,逼近昆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第一,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位居第二。
    二是增长幅度大,总量扩张快,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西北六市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确实是大手笔、 大气魄,既符合加快发展的时代潮流,又符合自身的发展潜力,更符合人民盼发展、求富裕的强烈愿望。六市的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既定的发展思路,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扎实苦干,迅速开创了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四年来积极实施贸易立市、开放强市、科教兴市三大战略,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旅游贸易、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四大支柱产业,其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9.1%,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5.6%。城镇居民可持续收入增至10367元,预计今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2000元。据国家统计局测评显示,今年二连浩特市在全国百强县市中,综合指数位居37位,活力指数位居31位,发展潜力指数位居第一位。
    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连续三年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31.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3.3%和10.2%。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达到53.7%,增速高居全国42个中心城市第一位。今年10月底,呼和浩特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0亿元,增长30.9%,预计年底可达到600亿元,增速之快,史无前列。
    包头市2002年以来,以“扩大总量、加快速度、提高收入”统领工作全局,着力打造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我市党政代表团北上学习考察综述…
       我市党政代表团北上学习考察综述…
       我市党政代表团北上学习考察综述…
       对同志考察材料
       教育系统党员考察材料
       市政处领导班子考察材料
       教师自我评价
       参加红色之旅感想
       税务所科员考察情况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调查
     
    纳税服务演讲
    农村党员心得体会
    法院工会度总结
    大学生村官任职实践感想
    大学新生学习委员班级工作总结
    物价局优化价格环境计划
    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学习动员阶段小…
    七夕情人节短信
    争做合格家长征文稿如何培养孩子…
    市工商局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实施办…
    西北市场调研报告
    东北地区村级领导干部现状调
    东北地区村级领导干部现状调
    西北地区考察报告
    赴西部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到达
    领导讲话赴西部服务大学生志
    企业相声剧本东南西北赞工厂
    考察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