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绕居民增收,大力支持农户、工商户发展。该社根据社区经济结构发展的新特点,本着“突出效益、积极支持、共同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贷款方式,大力扶持区域性特色农业、个体工商业发展。坚持“小额、分散、流动”的原则,在优先满足农耕生产贷款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支农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通过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重点扶持生态、高效、优质的区域性特色农业,支持劳光村马铃薯基地、上林村蔬菜生产基地、文斗村肉牛养殖基地、林前村花卉种植基地的发展。
二、支持个体工商户上规模,培育业务增长点。该社在巩固和发展农户联保、小额信贷等基础上,根据*商品房发达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最高额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客户在核定的期限、额度内,可以随时贷、随时还,既有效地解决了个体工商户贷款难的问题,又增大了信贷资金安全系数,培育业务增长点。
三、围绕社区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地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现该镇有民营企业一千多家,是*镇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整体经济结构已大体确立了以石材加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多元化产业格局。截止20*年末,该社投放在民营企业贷款余额36018万元,占全社贷款比例的82.89%,支持民营企业180多家,有力地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年发放民营企业的贷款利息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是该社主要创收来源。几年来,银企双方精诚合作,共谋发展,实现“社企双赢”的良好局面。
四、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展社区经济。该社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通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诚信企业评定,实行差别授信、差别服务,褒扬守信、惩戒失信,进一步净化了社区信用环境,有效地推动社区经济的发展。截止20*年末,该社对全镇28个村1500多户农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400多户农户被评为“信用户”,贷款回收率达100%,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几年来,该社坚持将信用村创建工作作为贯彻十六大精神、有效破解“三农”难题的一项“活力工程”来抓,在创建过程中,坚持立足社区发展实际,拓展有效市场,先后有江崎、大盈、后房3个行政村被评为“信用村”。 20*年该社对100多家企业进行信用等级核定,发展诚信企业45家。
立足社区定位 改善金融服务
几年来,该社始终坚持立足社区,把握市场定位,通过改善金融服务,积极融通资金渠道,壮大资金实力,为*镇的社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强化宣传导向,争办社区银行。该社通过密切地方党群关系,与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搭建交流互动平台, 一起开展社区宣传活动,较好地融入到社区的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存款的快速增长。一是加强宣传,宣传信用社服务宗旨、服务品种等,为开展业务创造良好环境。二是与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合作,通过举办各种体育、文化等社区性活动,贴进居民生活,增进双方交流,扩大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三是通过各类简报、报刊进行宣传报道。四是利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建设“*农村信用社”网站,将本社的办社宗旨、服务内容、业务范围、业务办理流程等向社会进行宣传,开通客户反馈信箱,与客户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有力地推动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银企交流,促进银企互动。几年来,该社重视发展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将银企交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议程,积极发展一些效益好、信誉高的中小型企业,与其精诚合作,共创双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