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镇位于___南大门,总面积_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_公顷,下辖_个行政村和一个居民良员会,总人口_万人.近年来,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人文环境,___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日新月异._年全镇完成gdp_万元,其中第二、三产业贡献份额为47669万元,占地区总产值的_以上,并跻身全国不城镇综合发展水平千强列(名列第···位)。
经济发展了,名誊上去了,违法用地增加了,耕地减少了,2006年的___变成了中心有名,省里有榜,变成了___查处违法用地的典型。究其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违法。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一方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大量引进外资及工业项目。政府违法用地又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上级以经济总量考核镇政府(引进工业项目、引进外资为目标考核)。不是以保护耕地为考核重要指标,即使每年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也是“掩耳盗铃”给人看看,勿悠老百性的。(二)是地方财政困难。非凡是镇政府,市政府与镇政府搞财政包干,不抓经济,政府人员工资谁发,原经管站放出去收不回来的债务谁还。怎么办?发展经济呀,抓钱啊,经济的出处只有招商引资,牺牲老百姓的利益——拿土地。可上面没用地指标呀,没办法,就来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先上车,后买票。上面查得紧,下面就处罚补办,上面松,就不了了之。二是国土所执法不力。国土所对政府的违法用地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真了吧,不行,必竟还在政府领导之下,弄不好要给你小鞋穿。加上每年上级要求政府考核国土所测评打分,你马虎,就给你个前1、2名,你认真,就把你向后排排这样既叫你没名次,又扣除你年终考核奖,一句话,你工作没做好。不认真吧,有失体统。有时甚至想想,“政府也在为老百姓办好事啊”,“也在发展经济”,只是上面用地指标不够吧了。所以一味的服务,失去了执法的尊严,丢掉了调控权力,成了企业老板的办事机构。三是农民自己保护耕地的意识淡薄。(一)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收入差距严重挫伤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农业科学水平相对落后,甚至耕地撂荒的现象。(二)大部分农民产生了一种满足心理。以种田为例上熟麦600斤,收入420元,秋熟水稻1200斤,960元,合计1380元。减去成本,(用工、收割、农药、化肥、水费、上缴一事一议款等)实际所乖无几。还不如要企业,或政府每年每亩补偿的1200元省事。(三)外界压力强迫农民丢地。《中华人民共和中土地治理法》、土地承包法》都规定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老百姓也知道法是好的,是从稳定三农的角度出发的,是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的。但老百姓更知道当今社会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老百姓也有抵制征地的,他们的目的很清楚,是要求增加补偿。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巨大升值是农用地发展权带来的收益。虽然关于农用地的发展权究竟应该归国家所有,还是归农民所有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毫无疑问发展权的收益应该在农民和国家之间分成。从现实看,征地补偿额仅是政府出让土地价格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可是老百姓能得到吗?“你要想得,我们就做工作,‘仁智义尽’,‘先礼后宾’,土地不是你的呀,是国家的,你不要违反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啊。实在做不了,请公安部门介入强行拿下,你能不丢地吗。”没办法,老百姓只有丢了。
综观上述原因,我们认为我镇没有认真摆布好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工业的迅速发展,非法占用土地,非凡是耕地的占用,超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畴。这些都给我们国土系统——执法监察机构,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难度。如何使政府摆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