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委会产生的民意基础,权力来源不同,出现了关系不协调,党组织核心地位削弱的问题。大部分村主任认为:“书记就是那几个党员选出来的,而村委会主任是全体村民选出来的,村主任才能真正主宰村组一切”。部分人甚至认为,党支部是管党员的,村委会才管村务,缺少对党执政地位的认识,两委会工作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工作两张皮。矛盾在某些村表现的异常尖锐,已经严重妨碍了村务工作的有效开展,群众利益也受到了极大损害。
我们深深认识到,要解决以上三方面问题,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关键是要发掘人才资源,利用资源,优化干部队伍,建设一支梯次性农村后备干部梯队。围绕此,我们进行了反复实践。起初,通过下达任务的方式,加大党员发展力度,但2002年计划发展党员8xxxx,实际只发展党员3xxxx,不到计划的一半。通过进一步思考,试行几个村成立一个党总支,进行党员发展试点,但仍脱离不了家族势力的影响,实际效果不明显,初衷没有实现。在我们苦苦思索的过程中,适逢区委安排自己在市委党校参加街道党工委书记学习班,在大家推选自己担任党校临时党支部负责人的过程中,受到很大启发。当时,街道党校只有一块牌子,没有实质性内容,通常搞一些短期党员培训教育,没有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当时立即就设想能否在街道党校成立党支部,选拔农村青年进行中长期培训。在调研摸索中,区委组织部、宣传部、政策研究室及区委党校和区级各部门的同志以及领导及时给我们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指导,市委常委、区委书记王军同志进一步提出“以街道党校为阵地,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培养农村后备干部”的思路。我们深感能以此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也是继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配套的探索、实践与尝试。
我们就此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反复、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按照这一思路组织实施。街道党校从筹划准备到正式开学经历了半年时间。我们对招生、组织教学、学员管理、课程设置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虑到干部成长规律,党员发展时限等要求,最终确定街道党校学制两年,分四个学期。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全办公开招考,统一考试,通过自愿报名,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综合评定等环节,严格筛选,真正把地区优秀青年吸收到党校中来。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培养20xxxx至30xxxx懂政策、能工作、敢工作、会工作,综合素质高,年龄结构优化,梯次配备合理,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的年轻后备干部。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
首先,抓好论证组织实施工作。在全办范围内面向各村公开招录年龄在18至35岁的初、高中、大中专毕业生及退伍复转军人,严格程序,择优录取。第一期从28xxxx选拔出7xxxx优秀青年进入党校学习。针对农村青年的特点和农村发展的需要,街道党校教学以理论、科室实习和农村实践、挂职锻炼相结合。开设法律、行政管理、历史、党建、科技等课程,还专门开设了村委会选举有关的法律和竞选知识、方法课程,聘请省、市、区、街道党政机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政策水平的领导干部来讲课。定期安排学员到科室实习,了解办事处工作,理解办事处工作,加强农村青年同政府的感情,增进政府与群众的沟通。要求学员列席村两委会会议,全面了解农村事务,学习老干部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提高素质。考虑到学员生产生活问题,每周安排两次课程,实行半脱产学习,给予适当补助,确保此项工作落在实处。
其次抓好组织发展工作。由街道党校党支部全面负责学员组织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开通党员发展第二通道。学员学习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