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论看,科学类的课程,包括理工学科和技术学科在内的课程;人文类的课程,包括文史哲学科,以及音乐、美术、艺术在内的课程。在20世纪的教育中,由于文理的严重分割,有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甚至基础教育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教学。于是就形成素质有明显缺陷的两类知识分子群体:科学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如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指出的,这两类知识分子存在一条难以理解沟通的鸿沟。从教育课程的性质和方法看,“科学”重视客体工具、熟悉自然、外在解释、数学表述、定量分析;“人文”则重视主体价值、熟悉个人、内在体验、语言表述、定性分析。这两类知识分子轻易相互看不起,对同一问题的解决,往往难以取得一致。前者轻易接受“科学主义”,后者轻易接受“人文主义”。这就形成20世纪的两大哲学思潮。
在20世纪教育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永恒主义,就是强调人文学科的意义,重视主体价值,否定科学的客观工具;在20世纪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还原主义,就是强调科学技术的意义,重视客观工具,否定人文的价值判定。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争论,在新世纪里将会继续下去。对个体而言,有所偏向,问题不大;但对于整体而言,偏向明显,则后果严重。“科学主义”太过分了,需要“人文主义”来互补;“人文主义”太过分了,需要“科学主义”来互补。这种“波浪式发展”也有其合理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上述争论问题,不能走“极端之道”,而应当用“互补原理”,持“中庸之道”,使“科学”与“人文”两者协调、互补,走向和谐。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关系到人们的教育价值观的选择。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就表现出价值。“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知识?“什么是最有价值的课程?”是科学课程还是人文课程?在20世纪,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偏向,形成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与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分为两种:一是技术至上的教育价值观,重视科技创造发明,强调技术专业课程;二是理论至上的教育价值观,重视建构理论体系,强调系统学习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也分为二种:一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重视发展个性,强调艺术体育课程;二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重视适应社会,强调社会科学课程。作为个体的人有所偏好,问题不大;作为教育系统偏差太大,则影响人的素质提高,影响社会发展,也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从和平发展教育和终身素质教育的观点看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会逐渐减弱。早在1936年,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就明确表态:“对于古典文史教育的拥护者同注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抗争,我一点也不想偏袒哪一方。”在新世纪里,我相信大家会逐渐同意爱因斯坦的看法。因此,严格区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便失去原有的意义。从历史到现实,还有强调“道法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重视“自然本位”的哲学思潮,且称为“自然主义”。新“自然主义”的壮大,显然可以缓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两极对立。21世纪的新科技,以生态化、智能化为特点,必然会促进“人文”、“科学”、“自然”走向协调。
将“科学、技术、人文、和平”四种教育整合起来,是实现整体层次的和谐教育的必由之路。下面着重论述和平教育。
在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必
要进行和平教育。主要的途径应当是在各门学科教育中自觉地、渗透地进行和平教育。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总要涉及“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的冲突事件。如何评价、判定和理解这些冲突事件,是渗透式地进行和平教育的好内容。根据系统科学之原理(反馈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