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论证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所以,无论在中国大陆或中国台湾,实际上强调了“四育并重”:“德、智、体、美”。
本文论述和谐教育的层次与内涵,采用“三层次”,“四分法”。“三层次”是易于理解的。“四分法”即是以“逻辑、操作、情感、交往”四方面去分析和谐教育的内涵。作者研究思维模式的分类,得到一个结论:人的基本思维模式主要分为四大类:逻辑型、操作型、情感型(或称艺术型)、交往型。这是“四分法”的科学基础。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教育理念以及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都体现出“三层次”和“四分法”。“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教育民主”。这一国际公认的教育理念,包含了“三大层次”:“国际理解”和“回归生活”,是在群体层次上的和谐教育;“关爱自然”是在整体上,即“人与自然”在整体层次上的和谐教育;“教育民主”,既有个体层次上的和谐教育,又有群体层次上的和谐教育。上述教育理念是一种“四分法”:“国际理解”,着重从
“逻辑”上熟悉;“回归生活”,着重从“操作”上熟悉;“关爱自然”,着重从“情感”上熟悉;“教育民主”,着重从“交往”上熟悉。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同样体现出“三层次”和“四分法”。下面分别从“三层次”来论述“四分法”:
个体层次的和谐教育:包括个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分别包括4个方面的和谐,列表如下:
四分法
代表人物逻辑操作情感交往
孔子文行忠信
孟子智义仁礼
柏拉图、席勒智育体育美育德育
最先实践和谐教育“四分法”的是孔子。《论语》中写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文化知识”,属于逻辑;“行”是“操作实践”,属于操作;“忠”是“忠心对人”,属于情感;“信”是“信约交际”,属于交往。由于孔子开设的课程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编写的教材有“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上述“六艺”、“六书”必然分别采用“文”、“行”、“忠”、“信”的方法,使学生在“文、行、忠、信”四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孟子在《论语》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表述。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这里提出的“智、义、仁、礼”,恰恰分别对应着孔子提出的“文、行、忠、信”。
现代心理学中的四要素:“知、行、情、意”,以及现代教育学中的四育:“德、智、体、美”。都分别提出了个体层次上的和谐教育的内涵是:个人的“知、行、情、意”要和谐发展;个人的“德、智、体、美”要和谐发展。这是和谐教育的最重要内涵。4个方面,都很重要,不可或缺。每个人的“知、行、情、意”或“德、育、体、美”,要协调发展,这才是个体层次“和谐教育”的真正内涵。个体层次的和谐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传之以神,四者并行。
群体层次的和谐教育,即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教育,包括家庭与家庭、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宗教与宗教,等等,之间的和谐教育。分别包括4个方面的和谐,列表如下:
四分法
层次逻辑操作情感交往
家庭层次责任教育环境教育孝悌教育道德教育
国家层次国家教育民族教育宗教教育社会教育
国际层次民主教育劳动教育人权教育法制教育
群体的和谐教育中,最基本的层次是“家庭教育”。家庭成员都应各自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要爱护生态环境;要懂得对父母要孝敬,对兄弟姊妹要友爱;要基于社会公德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