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社会中一些人得到发展,也要使另一些人得到发展,即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的名言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机会受到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促进所有的人都得到和谐发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才是“和谐教育”。
中国字“和”,左边是“禾”是指种庄稼,是指粮食生产;右边是“口”,是指解决人吃饭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只有发展生产,解决了生存问题,才会有“和”;中国字“谐”,左边是“言”,指人发表言论,右边是“皆”,指所有的人。只有人人都能自由地各抒己见,心情抒畅,才会有“谐”。所以,从字义上看,“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发展生产,发展科技,满足人们对物质文明的需求;言论自由,发扬民主,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需求,这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古代希腊的杰出哲人都提倡和谐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知识和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柏拉图提出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意志和感情。理情表现为聪明,意志表现为勇敢,感情表现为节制。亚里士多德提出三种灵魂: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理性的灵魂。与这三种灵魂相应有三方面的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这三方面,使“体、德、智”得到和谐发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继续和发扬了古希腊的上述教育思想。例如,欧洲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就是十分重视“体育”、“德育”、“智育”三者的和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作为教学的根本原理,以求得教学过程的和谐。后来的教育学家又拓展了“适应自然”的内涵,包括了“适应社会”、“适应个性”、“适应思维”,这才能达到教育的和谐。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体、德、智”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体德智三者不可偏废,整体同步发展,教育要“适应自然”,包括“适应社会”、“适应个性”、“适应思维”,这才是“和谐教育”。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爱因斯
坦十分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来说,也是正确的。”他认为“和谐发展”即是“善、美和真”的统一,即道德、艺术和科学的统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是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上,中国古人一直重视“德才识统一”。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使人人得到“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要通过“真善美统一”、“教学做合一”、“德才识统一”的方式去进行教育,才是“和谐教育”。
“和谐”经常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世界公认教育的“四大理念”:“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教育民主”。世界公认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中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主张提高人的“四大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中国新课程改革提倡为所有学生打好“四大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基本方法。”中国政府提出的教育方针是:使所有的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教育的“四大理念”、“四大支柱”、“四大素质”、“四大基础”以及“五育”中的每一项都是不可或缺的,“和谐教育”即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科学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