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必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和谐教育是把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视为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3.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
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这是实施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儿童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始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体验到教育的地方。和谐教育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持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微观环境和氛围的个别教育等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实施和谐教育,学校还要组织好社会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
和谐教育的几点浅见
一、和谐教育的多种释义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没有和谐教育,就没有和谐社
会;同样,没有和谐社会,也就没有和谐教育。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是同步发展的。古今中外都有不少有关“和谐教育”的论述,对我们都有所启发;然而,当今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教育”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应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全民终身教育,才是“和谐教育”。
“和”、“谐”这两个中国字,最早出现在《管子》一书中,书中写道“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伤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道则和,有德则合,有“道德”则“和合”;有“合和”则“和谐”,有“和谐”则“团结”,有“团结”则“成功”。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以和谐促进团结和成功,这才是“和谐教育”。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道法自然”。老子强调天、地、人三者的发展,应当是和谐发展。他概括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天地人”的和谐,老子提出一个方法论原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对立物相统一才能和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对于治国者,他主张要应用“无为而治”,要实行“不言之教”,要做到“为而不争”,“功成而不居”,方能缓和社会冲突,实现和谐共处。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天地人都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才可能持续发展。这才是“和谐教育”。
孔子强调“和为贵”,“有教无类”,提出一个非常深刻的论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即是承认多样,主张多样,不相同又和谐,即是发展。从多样中寻求统一,通过多样而达到精益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