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和谐。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同时也是感情的交流。感情对于信息传递有催化作用。3、学校环境的和谐。即学校与社区、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目前,和谐教育在15个省20所学校进行了实验。这20所学校,在和谐教育实践中,逐渐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沈阳市实验小学集10年整体改革教育思想之大成,形成了“个体的和谐—个体的扬长—总体的和谐发展”的理论模式。这所学校以学生的“永远发展”为动力,以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交往、学会创造为教育核心,培养学生学会自信,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和谐中求扬长,在扬长中求发展。基于和谐、扬长教育的理论基础,这所小学创造出英语小班教学、计算机教育的大面积覆盖、“解放个性”工程、师资终身教育等特色,成为全国名校。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逐步形成了“和谐、活泼”的办学特点。这所学校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构建了一个以学科课、活动课、潜在课三种课程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统一整体的课程结构,使教育过程“和谐有序,生动活泼”。
实施和谐教育不仅使实验校成为极具特色的学校,而且它为薄弱学校甩掉落后帽子立下汗马功劳。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三中原来是一所薄弱学校。1988年,在区和谐教育课题组的指导下,该校从情感入手,树立“双差生”是可以转变的思想,形成了干部关心教师,教师偏爱后进生的气氛。后又进一步深化课堂研究,以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调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取得了呆喜的成果。
和谐教育受到家长的极大欢迎。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一个刚入小学的一年级孩子,学习很吃力。但是家长发现老师们并没有甩开他的孩子,反而给了更多的关注。孩子稍有进步,就给予表扬。班主任让他记住“我能行”,数学老师对他说:“你是一个好孩子”。结果,这个学生入学在入学三个月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学习
很愉快,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