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学习材料 >> 正文
法治理念教育应知应会知识二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大意义
  1、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政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
  2、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确保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
  3、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解决政法工作现实问题、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的客观需要;
  4、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5、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标要求
  1、执法思想进一步端正;
  2、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
  3、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
  4、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
  6、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四、怎样才能保证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1、要把提高熟悉放在首位,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要坚持领导带头,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3、要紧密联系实际,切实解决熟悉上和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4、要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5、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制度化。
  五、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2、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必须首先维护宪法的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即执法和司法权威。
  3、严格依法办事:一切执法行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所有执法结果都必须符合立法目的。必须做到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六、执法为民理念的现实意义:  解决了政法工作“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基本问题,确保了政法工作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
  七、如何践行执法为民的理念:
  严格执法、求真务实;立足本职、当好公仆;端正态度、文明执法;执法为民、清正廉洁。
  八、树立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意义:
  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方向;
  3、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对执法机关的强烈要求。
  九、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必须解决合理合法问题;
  2、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必须解决平等对待问题;
  3、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必须解决及时高效问题;
  4、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必须解决程序公正问题。
  十、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必须采取的有效措施:
  坚持秉公执法,坚持高效执法,坚持规范执法,坚持廉洁执法。
  十一、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理念的重要意义:
  1、确定了法治实践和政法公正的方向;
  2、要求政法部门非凡是领导干部要有大局和战略思维能力;
  3、成为检验法治实践和政法工作成效的客观标准。
  十二、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树立服务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讨论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体会
       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公民道德建设知识竞赛试题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应知应会知识之…
       学习江泽民文选要细要实要活
       采购职业道德学习体会
       公文知识竞赛试题
       学党章守纪律知荣辱教育活动党课…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二十二…
     
    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典会讲话
    乡镇土地纠纷调查报告
    检察官现实表现考察材料
    学校会议讲话
    企业领导廉洁从业情况自查报告
    银行培训计划
    中学校财务治理制度
    水务职工心得交流
    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管理经验材料
    200年统计行政执法总结
    治理违法排污企业工作方案
    实施流域重点治理工作方案
    治理新生儿性别比工作意见
    推进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工作
    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安排意见
    依法建设法治党政实施意见
    加强法治党政建设意见
    环保局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住房公积金治理工作方案
    城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方
    学习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