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包括提高党的领导骨干的执政能力,使他们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严厉党的纪律,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其提供全面广泛的社会服务,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三,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对社会实施有效的领导。在党的自身建设中,要着重加强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教育,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内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六中全会公报》原文:
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治理,在治理中体现服务。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政府责任
段华明
当年,毛泽东设想的我国社会治理格局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中有决,不离原则。这种在一定历史时期起过重要作用的社会治理格局,于今看来,党政不分,政府和社会不分,显然已不适合今天的形势了。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清楚的思路: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治理,在治理中体现服务。
党委领导主要表现为统筹兼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总揽全局、全面筹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而政府要由过去的“生产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其“治理行政”要向“服务行政”过渡。
政府的角色是一个为市场、社会发展提供规则和维护秩序的服务者。政府治理的重心转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公共财政、公共事业、公共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这就要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政府要深入研究社会治理规律,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着力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大社会就是社会组织要发育起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是互补、互动的关系,从治理国家来讲,党和政府是主导;从治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中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政府为新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提供制度平台。这就是制定正确合理的社会政策,不断完善社会法律法规体系。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
《六中全会公报》原文: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导向
吴灿新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而其中“和谐文化”的提出,无疑是这一理论创新的又一亮点。
“和谐文化”的提出,既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又有深厚的时代基础,更有良好的社会条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价值。
首先,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根本的价值导向。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社会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和谐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