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公报解读:新的理论境界
话题缘起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重大部署,勾画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的概括,是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的又一个重大成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六中全会公报包含许多新理念、新概括、新论断、新举措,我们特邀我省(广东)经济界和社会学界的专家,对六中全会公报中的亮点进行解读。供读者参考。
《六中全会公报》原文: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刘小敏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依归
从理论意义上说,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依归。“社会主义”一词,顾名思义,不能不以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社会和谐为依归。所以,从这个词产生开始,历经一代代人诠释,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始终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给充分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创造条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所以,这是对前人社会主义思想非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学说的依归。
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拓展
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拓展。历经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已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这就必须把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社会和谐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把和谐列为与富强、民主、文明相提并论的发展目标,凸显社会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并专门就社会建设作出全方位的战略部署,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
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
从历史意义上说,这是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专门就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决定,这不仅在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是第一次。六中全会不仅提出了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关的若干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而且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系列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六中全会公报》原文: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抓住突出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范英
《决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并寻求解决办法的要害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个社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是很正常的。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更要敢于面对矛盾,才能克服矛盾。这就是求实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笔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