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公共治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很多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随着开放与发展的进步,社会要经过一个转型期。在今天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下,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为新的社会治理机制建立提供制度平台。六中全会公报的要求,为各级政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清楚的思路。在建立各类社会治理机制方面,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尽职尽责地履行政府职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另一方面也要权衡各种政策工具的成本,充分鼓励扶持各种社会自治性机制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加紧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本文转载自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清华大学公共治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水平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熟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通过体制和
政策上的收入分配调整,让越来越多的人切实体会到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而公报的这一要求,为各级政府落实党中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提供了行动的方向。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要求政府从具体事务的圈子里解脱出来,而把精力放在制度建设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上。例如目前不同社会群体表达诉求的能力和渠道大不相同,假如没有高效公平的机制,有可能忽视困难群体的诉求。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要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彼此之间其实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没有良好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就无法保证公平,权益保障机制就成了一句空话。同时,按照全会的精神,各级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要尊重民意,发扬民主。
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想在这些制度建设中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必须从制度建设的过程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民主的原则,鼓励社会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到制度的设计过程中来,依法按照民主程序讨论审议通过。从内容上说,在设计这些制度安排时,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包括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中心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些重要的执政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而其中一些要素必不可少: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凡强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要价值,应该是创造条件,达到不仅个人富裕而且共同富裕的状态。三是民主。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家事务的治理,维护自己的利益,因而也就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实行民主,扩大民主,发展民主。四是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其根本任务是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