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科学精神、倡导创新精神、弘扬奉献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应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它以为最大多数人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对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对自由、平等、正义以及幸福的追求,乃至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都应该包含在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文精神之中。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布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价值服务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在全社会宣传和培育人文精神,使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成为全社会的风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团结稳定,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此,不仅要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也要重视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要重视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也要重视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优秀传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充分继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应当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优秀传统。
具体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规范。一方面,必须承认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非凡形式,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具有阶级属性;但另一方面,在我国传统道德中,也有许多超越时代和阶级属性而体现人类向往真善美的道德要求和处世准则。比如,“仁义礼智信”中就包含着有利于社会和谐的道德内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素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批判地加以继续,吸纳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来。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创造性地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优秀成分与新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的传统,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证实,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并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的稳定和谐与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应当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视教育的传统,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系统总结和阐发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发挥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爱无差等”、“非攻”和“兼爱”等思想富含哲理,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当立足时代、立足实践,继续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