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撑。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充分继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应当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优秀传统。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先进性的文化。这种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在它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只有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没有思想、文化上的和谐,就难以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因此,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就成为现阶段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撑。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关于和谐社会的理想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熟悉,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理论上论证了只有推翻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劳动”的现象,人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然的主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被马克思称之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以及被恩格斯称之为“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基本的和解”,意味着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的实现。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熟悉的逐步深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因此,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非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包括的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以及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等,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道德支撑;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