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运用透明度不高,导致基层干部群众对领导活动了解不多,对"一把手"的"事"知之甚少,有的根本不了解,也就谈不上什么监督。在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有民主评议这一项,这是群众监督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的好形式,但由于群众对"一把手"似乎"雾里看花",评议起来就有很大的盲目性,反映不出真实的情况,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2、从监督客体看,存在着不愿被监督,自觉接受监督意识淡薄
的现象。"一把手"位高权重,致使一些"一把手"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经常以"老大"自居,出现权力独断的"家长制"现象。有的自以为素质高,行得端,坐得正,不需监督;有的认为自己有功劳,有成绩,对自己的监督是"小题大作",是"偏离"中心工作;有的认为来自上级的监督是组织对自己的不信任,来自班子成员的监督是与自己不合作,来自党员群众的监督是对自己的不支持等。
3、从监督机制看,存在着监督制度"粗线条"、"原则"多的问题。现行的监督制度中,有的显得相对滞后,漏洞较多,给心术不正者留下可乘之机;有的不够规范、全面、系统,过于原则和笼统,存在着"牛栏里关猫"的弊端,如"原则上应该"、"原则上不得"等条文,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轻易把握,有较大的"弹性空间"。这些监督制度权宜性的多,长期性的少;分散性的多,整体配套的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正向规范的多,逆向处罚的少。
三、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监督
1、加强制度建设,用严格的制度规范"一把手"的用权行为。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建立健全干部监督制度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制定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部监督制度,使干部监督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一是坚持了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一把手"本人及配偶、子女、亲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项,如个人建造装修住房、配偶及子女就业或经商、婚丧嫁娶等,都作为个人重大事项及时向隶属的党委组织部门报告。对无故不及时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党委组织部门要视情节轻重做出必要的组织处理,情节严重的,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二是坚持谈话诫勉制度。党委组织部门在干部考察、工作检查、联系通报过程中发现的"一把手"滥用权力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对查证属实的问题,按照干部治理权限和组织程序,进行警示谈话,及时进行教育和诫勉,情节严重,构成违纪违法的,要移送有关部门。三是坚持干部选任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干部选任责任追究制度,是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的有效手段。对在干部选任工作中"一把手"决策失误的,分清主观和客观原因,根据造成影响的大小,给予"一把手"党纪、政纪处分,对情节较轻不够给予纪律处分的,要将决策失误的情况和责任记入"一把手"的个人档案,对决策失误次数较多的,要予以必要的调整或撤换。四是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审计,要由党委组织部门出具审计委托书,由审计部门依法实施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进行调查处理及审计过程的监督。要将审计结果归入干部政绩档案,作为干部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xx省xx县把坚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作为加强"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的重要措施来抓,制定了《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工作的意见》,xx年已对x名科级单位"一把手"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查出各类违纪金额x亿元,根据审计结果,对x个单位进行了书面警告,对"一把手"权力运行起到了有效的约束和警示作用。
2、贯彻民主集中制,用科学的决策程序规范"一把手"的用权行为。现代领导制度要求党政领导层要改变绝对集权的治理体制,建立各司其职、相对分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