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问题研究
"一把手"在领导班子和全局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要害作用,负有全面责任,加强对"一把手"监督是从严治党,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要害环节,是干部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高度重视,不断探索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一、加强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的意义
1、加强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是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其在运用权力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由于对"一把手"的权力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致使"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屡禁不止,甚至出现一些震动全国的"一把手"腐败大案,如原中心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原山东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等。据统计,目前在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案件中,党政"一把手"的案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案例反映和暴露出当前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监督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新形势下的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就是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
2、加强"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一个好的"一把手",在班子中应起到政治方向的领航作用,科学决策的中心作用,协调团结的凝聚作用,勤政廉政的表率作用,推进工作的动力作用。然而,有的班子由于"一把手"品行不端,导致上行下效,致使整个班子成为腐败团伙,全部烂掉。如震动朝野的沈阳慕马大案,涉及到17个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和100多名领导干部,教训非常深刻。
3、加强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是防止和消除吏治腐败的迫切要求。权力的运用本是从公众产生并约束公众以维系社会发展和运转的。但由于权力的巨大物质性,一些"一把手"视权力为财富、职业,而出现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现象,严重地败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的事业。江泽民同志曾经尖锐的指出:"党内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有的情况还日趋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者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非凡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治理、疏于监督。"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监督,切实防止和消除吏治腐败现象。
二、客观分析"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的现状
1、从监督主体看,存在着"监督不到"、"监督不了"、"无法监督"的现象。一是上级组织管得着、看不见,监督不到。由于监督对象多、监督内容广、空间上的分割及不正之风的干扰,影响了上级组织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效果。非凡是一些上级组织对下级"一把手"监督的责任意识淡化,认为下级"一把手"是经过群众推荐、层层选拔、组织考察、会议研究的,素质已经很高了,监督不监督无所谓;有的认为现在是搞市场经济,监督下级"一把手"会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其开拓创新精神;有的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下级"一把手"出现一些问题是小事、小节,不必深究,只要完成任务,就是好干部。因此,对下级"一把手"存在的问题总是遮遮掩掩,处理起来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是班子成员看得见、管不着,监督不了。有的认为自己是协助"一把手"工作的副职,给"一把手"提意见,会得罪领导,给自己"穿小鞋",或被上级组织当成"闹不团结"而影响自己的前程;有的怕被"一把手"误解为自己有"野心"、"想篡权";有的甚至居心不良,对"一把手"的错误苗头故意不闻不问,等待"一把手"栽跟头,扫除自己向上爬的障碍。这样,往往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一团和气的不良现象。三是基层干部群众知情甚少,无法监督。由于工作性质和地位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