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都这样,这是一个雇员起码应具备的素质。由此我想到我们有些企业职工,一听说企业要破产,首先想到的是赶紧把自己的工资要出来。其实,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做的比美国人还要好,我看过一个资料,日本人的一个行业工会做过一次调查,80的人把自己供职的公司,看得比自己的家庭还重要,一旦选定,就把它做为终生依靠,万般忠诚,当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们就会把“拼搏”、“抗争”等字句写在白带子上,写在头上,拼命的工作,与公
司共渡难关。相比之下,我们做得怎样呢?有个别人吃里扒外,即不愿离开这个单位,又不肯多做工作。还想多得多拿,少一分都不行。时常骂骂咧咧,甚至还骂到单位外面去。我想,你既然选择了这个单位,你就要培养对它的忠诚感,这本身也是对你自己的尊重。这里讲的奉献,并不是不考虑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不要求大家忘我的工作。而是能做到于公于私均有益的奉献。能做到以下三点就可以了:其一,坐得住,静得下,不浮躁,主要心思用在工作上。有些工作伸缩性很大,少出力也不易被人察觉。如,领导让你写一篇关于个体定额治理状况的调查报告,你可以让他基本满足、满足、很满足,这三种效果,你所付出的肯定不一样。我们对待每项工作,都应使出全部的力量。其二,份内份外的工作不能分得太清楚,能多干就多干,能多干工作,证实你有这个能力。“能者多劳”吗,所以多干工作的人不要觉得冤屈,这是领导的信任,给你提供了更多的锻练机会,有的人想干还干不上呢。假如不想干,也很简单,领导问你什么,你就回答不知道,领导让你干的你也别干好,有这么几回,领导肯定不再找你了,但你能得到什么呢?其三,不单是干好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事项,还能多想几步,多干一些。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张三和李四同为一家公司的职员,一天,总经理派张三到集市上看有卖什么的?张三马上去了集市,回来说,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总经理问他:“一车大约多少斤?”张三立即又返回去。一会回来说,车上有40多袋土豆,每袋约20斤。“多少钱一斤呢?”总经理又问,张三又要跑回去,但被总经理一把拉住了,“张三,请休息一会吧。看看李四是怎么做的”,他派人把李四叫来,对他说:“李四,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卖什么的”?不一会功夫,李四回来了,他向总经理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40多袋,共800多斤,价格适中,质量很好,并带回几个让总经理过目。这位农民下午还要拉一车西红柿上市,据说价格还可以,他预备下午再和这个农民联系一下。我想,这个总经理喜欢和重用的肯定是李四而不是张三。原因就是李四比张三在领导要求之外,多想了几步,多做了一些。有些人成功的秘诀也就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要学李四,在创四型机关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把上级交办的工作做好,而要在此之外,多发现和思考一些问题,要大胆地尝试创新一些东西,即有利于工作又有利于个人才华的展示。有的同志多干点工作就觉得吃亏了,还把一些忘我工作的人看成是“脑袋进水了”,这就大错特错了。真正“脑袋进水了”的人,是那些不肯干工作,不肯吃亏的人。有些人很“精明”,两只眼睛只盯住好处,尽想着占便宜。一点额外工作都不想做,一点亏都不吃,到头来又得到了什么呢?郑板桥曾告诫世人,“吃亏是福”.在这个问题上,讲得最明白不过的是刘少奇同志,即在文革中被作为他一大罪状的那句话“吃小亏,占大便宜”.我理解的意思是,你一心去考虑大家利益,为大家吃亏奉献,你就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拥护,进而给你政治上,经济上以回报,后者的便宜,远远地要大于前者吃的亏。
以上是我近一时期以来通过反思,通过查找有关资料,通过阅读宋有才局长关于“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