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为帮助大家全面熟悉和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特编写这组问答。
问: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答: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问:人们对发展的熟悉经历了哪些变化?
答: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所谓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转换和全面进步。二次大战以后,人们一度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同起来,把财富增长速度看作衡量发展的基本尺度。后来,人们逐渐熟悉到,虽然经济增长了,但是社会问题并不可能随之解决,甚至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比如,有些国家经济增长了,却出现了资源消耗过度、污染严重的问题。1972年召开的国际环保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对发展的熟悉更深了一步。人们由此总结出,发展是一个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概念,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扩大人们的选择余地,而不仅仅是增加收入。
问: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什么标准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
答: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gdp。它对反映经济增长的状况和程度是有意义的,但有两个缺陷:一是不能反映社会问题及其变化状态,比如社会保障问题,甚至还会掩盖收入分配差距这样的重要社会问题;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成本,非凡是资源消耗和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弥补这一指标的不足,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两个新指标,一个是综合发展指标,包括16项内容,反映得比较全面,但过于复杂;另一个是联合国开发署在每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的人类发展指数,包括三个小指标:预期寿命、社会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虽不完整,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问:科学发展观是如何形成的?
答: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熟悉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非凡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重要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我们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