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问的要求
教师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或使教学向更深一层发展。为了使提问能达到这些预期的目的,教师必须注意提问过程中的一些要求,即清晰与连贯、停顿与速度、指导与分配、提示与探询。
1.清晰与连贯
要使问题表述清晰、意义连贯,教师必须事前精心设计,尤其是对于高级提问。教师在设计时对所提问题需进行仔细推敲,不仅要考虑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某一具体问题,对于教师来说是能表达一个概念或知识,而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导致其误解题意或概念、知识上的混乱。如在地理课教学中,教师问学生“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圆形”或“椭圆型”,显然并非教师希望的回答。另外,问题的措词恰当、表达准确,也会影响提问的清晰与连贯。如“大脑右半球有什么特点”,则不如“大脑左右半脑在思维方式上各有哪些优势”的问题明确。
2.停顿与语速
首先,教师要掌握停顿的时机。要使学生做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教师必须有停顿。例如,教师先用诸如:“好,让我们仔细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或“请试着给下面这个问题一个详细的答案”等说法,然后停顿3秒钟左右,以提醒学生对问题注意。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再有一定的停顿,以便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且提问前应先说明问题思考的时间长短。如:“我现在要问你们一个问题,希望能尽快做出回答。”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些事前说明可以减少,提问后停顿的时间可变成要求学生做多种回答的信号。
其次,教师要注意安排停顿过程中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环顾全班,观察学生对提问的反应。这些反应一般都是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情绪反应。例如,学生举手表明他已经思考成熟,或者他愿意积极地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又不愿举手时,他便会嘴微微张开,身体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还抬起头注视着教师。这些都是停顿期间教师可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停顿时间较短,表明问题简单要求迅速地做出回答;停顿的时间较长,表明问题比较复杂,要求仔细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
关于提问的语速,是由提问的类型所决定的。简单、低级的提问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叙述;而高级的问题,除应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外,还应仔细缓慢地叙述,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清晰的印象。
3.指导与分配
一般来说,教师可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来指导学生的回答。根据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回答的积极性,课堂中有这样四种学生:理解能力强、能积极回答;理解能力强、被动回答;理解能力弱、被动回答;理解能力弱、积极回答。对于这四类学生,教师可分别处理,具体处理办法是,对于理解能力强、能积极回答的学生,可利用他们活跃课堂气氛,起到回答问题的带头作用。对于理解能力强、被动回答的学生,注意鼓励措施的运用,如“你对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好,全班学生要向他学习”,培养其对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理解能力弱、积极回答的学生,引导其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思考,如“从另一个角度,你再看着这个问题”,但不要挫伤其积极性。对于理解能力弱、被动回答的学生,给一些较容易的问题,通过其正确回答,以正反馈的方式培养其积极思考以及回答问题的兴趣。
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