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炼钢工人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哪些不同之处?
顺序2:
(1)这家工厂里的这个人正在做什么?
(2)炼钢工人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哪些不同之处?
(3)您将怎样把这家日本炼钢厂与美国的某一家炼钢厂进行比较?
(4)我们应该建立像日本那样的管理体制吗?
(5)你对这部影片有何感受?
请发表您的观点:看了以上的两套提问顺序,请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1.这些问题中,学生是否感到有的问题比另一些问题更难于回答?如果有的话,是哪些问题?为什么您认为这些问题会比别的问题更难于回答?
2.您是否认为使用其中的某一个提问顺序会比另一个顺序更有利于学生踊跃地参与讨论?您为什么这样认为?
3.您将选用哪一个顺序,为什么?
可以
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看出,在问题难度上,顺序2的问题有一种梯度,即从简单的回忆式问题过渡到评价式的问题。故顺序2比顺序1的问题设计更合理。有人总结出有三类问题的类型,并建议教师首先使用第一种类型的问题进行提问,然后再用第二种类型的问题,最后使用第三种类型的问题。
第一类问题,要求对具体事情进行分析的问题(回忆式或理解式问题):
这类问题只要求学生回忆具体的知识,是他们在提问之前就已经遇到过的。这里并不要求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做出判断。因此对学生来说是不会感到为难的。这是一个建立学生信心的阶段。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些具体的问题:小说中主人公的职业是什么?现在已经发现了多少种化学元素?“猴”的英文单词怎么写?
第二类问题,要求对各种关系进行分析的问题(运用、分析式问题):
前一类问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基本知识有一种正确的理解。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对各种关系进行分析的更深一层的问题。这种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学过的材料进行比较、对比和分析。因此,对这类所做的回答常常要超越这些事实,而且常常包含着个人判断的因素。如“在加入硝酸铵以后,对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你将怎样解释?”
第三类问题,需要进行概括或进行归纳的问题(综合、评价式问题):
这一类问题层次最高、难度也最大。要求学生很好地驾驭所获得的知识,进而做出一些相当深刻的个人判断。学生可能不愿意回答这类问题。但是,如果教师使用一系列对具体事情进行分析、对各种关系进行分析的问题,建立起一种适宜的知识基础和问题情境,有相当多的学生愿意并且能够回答这种问题。如“你个人认为这首诗有何意义?”“人口的高速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