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能力.业务理论学习要求:笔记每周一篇,不准抄袭,要写上课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写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了改变传统课堂的面貌,为了使教师们掌握教改的内涵,校领导提出了学生课堂表现:"生龙活虎,欢呼活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的课堂评价标准.
许多教师对学校的新规定心存疑惑: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还学不好呢!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少讲,恐怕更是"玩火".许多教师和领导们玩起了"捉迷藏":不让明讲,就偷着讲;不在讲台讲,就在台下讲.但毕竟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被打破,教师开始能够注意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高辍学率有所扼制.一些学科骨干教师,在积极探索着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整体的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到2000年7月,在全县23处初中的综合评价中杜郎口中学已居全县中游.
2,把课堂还给学生
针对教师一时无法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现状,校领导明确提出了"10+35"的课堂模式,即一堂45分钟的课10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这一课堂模式的提出在全校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教师们怀疑,不解;一些家长愤怒:"我们交了钱让孩子来上学,你们老师不教了,倒让孩子自己学 "是啊,教学教学,教师不教,学生不会,学习教育后学,顺理成章,这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模式.任何一种习惯的改变,都会遇到许多阻力.
但杜郎口中学的校领导们对这种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每个班的醒目位置悬挂一堂课学生表现要求:举手积极,声音宏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跳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这可以在全校营造教改的氛围,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先由业务校长,教务主任,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等领导班子或成员上公开观摩课,然后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经过校领导班子的发动,宣传,教师们陆续上达标课;对约20%不过关的教师,经过"扶贫工程",
在教师群体中的这种变革是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领导班子上的公开观摩课注重的是课堂教学形式上的耳目一新,如:张代英老师设计的两位小主持人的形式,学生辩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好与不好等等.学科骨干教师上的示范课例则开始关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使课堂教学的变革有了质的飞跃.这两次课的展示,使全体教师对"10+35"的课堂模式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接着,学校对教学改革整体推进,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一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位教师是这样描述刚开始的课堂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爬黑板,学生几乎倾巢而出(全班60多人),写的同学和修改的同学'狭路相逢',教室过道里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再看黑板前,为了争抢黑板的领地,许多同学蜂拥而至,挤成一团,最后还是老师出面让他们分成几组才疏导开人群."
课堂上对学生往往"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这是教改中许多教师共同的体会.许多教师会在这种混乱中不知所措,甚至可能会因此望而却步.但杜郎口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们却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探索出了从"抓紧统死"到"活而不乱"的教育策略.从最初的杂乱无章到现在规范有序的小组合作交流互动,是领导和教师们三年来一次次研讨的结果,包括2002年新学期开始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变为分组排位,对面而坐,都是潜心研究的结果.
"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热闹 "这是学生动起来后领导和教师们思考的又一焦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家发现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