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试点,南苑街道的党员分类管理模式取得了成功,并在全区进行了推广。我们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合资源,科学设置党组织。结合2003年开展村规模调整,将全区原505个建制村调整为262个,建立42个村党委、100个村党总支和120个村党支部。设置三种主要类型的分类支部:以老年党员为主的老年支部;以从事生产为主的行业支部;以流动人员为主的流动支部。目前,全区村级党委、党总支以下共设置分类支部478个,设置分类党小组1252个。
第二步,分类施教,创新党员管理新模式。一是创新分类教育方式。将农村党员教育方式从以会代训多、读书看报多、单向灌输,多向实务培训多、实践体验多、双向互动多转变。二是区别分类教育内容。按照教育对象类型,侧重不同的主题开展组织活动。三是丰富分类活动载体。
第三步,因事设岗,分层发挥党员作用。一是坚持合理设岗。结合当地改革发展和稳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置思想政治类、经济发展类、公共事务类、村务监督类四大类岗位。二是实行公开上岗。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将岗位名称、职数、工作职责向全体党员公布,由党员自愿申报岗位。三是加强引导履岗。由村级党组织总体负责,分类支部、党小组按党员选定的岗位,开展教育、培训、引导,使他们明确目标,掌握程序和要求。四是强化考核评岗。上岗党员每半年填写一次《履岗记录表》,每年向村党组织作一次汇报,党组织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评比考核。
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探索实践,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初步成效:
第一,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有利于增强村级班子的合力。实行分类管理后,基层党组织在设置上更好地顺应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属于同一行业党支部和专业党小组的党员进行分类集中管理,便于把下属党员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用于农村的生产经营,影响和带动村组群众为该村发展献计出力。
第二,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有利于党员活动的广泛开展。党员实行分类管理以后,参加活动的对象都具有共同的群体性特点,同一产业的党员、老年党员及流动党员等都有了共同话题;不同党支部和党小组根据党员共性和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原来较单一的组织活动转变为贴近党员和实际的多样化活动形式。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增强。
第三,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有利于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推行党员分类管理以后,实现了农村党员的优化组合,因人定岗,以岗定责,使农村党员无职者有责、无位者有为,激发起了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乐于奉献、发挥作用的热情。
三、进一步推进党员分类管理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党员分类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和延续性很强的工程。在推进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中,我们认为应当注意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坚持标准,因人分类。在推进分类管理工作中,既要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又要对广大党员按从业特点、年龄层次、性格特长进行划分。
第二,要把握条件,分类推进。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在农村层面已经全部推开,我们下一步在非公有制企业、社区中探索推行这项工作时,将先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再全面推行。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