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育,使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加强了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促进民族的平等相待、各睦相处;加强了党政领导干部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使之掌握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近几年来,**未发生过一起民族纠纷,也未因民族问题发生群殴或集体上访事件,在全乡形成了民族团结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工作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做好民族工作必须把握正确的政策方向,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一属性。在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乡党委始终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通过建立健全如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等有效的、规范的处理机制,使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实现了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增强服务功能,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一是建立了民族工作责任责任制,将民族工作开展情况作为乡干部职工年终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了干部职工的民族工作政策理论学习,加强经验交流,提高干部职工民族工作能力;加强了实用技术培训,要求干部职工每人至少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三是建立了民族工作服务机制,热心为少数民族服务,乡党委建立实行了首问负责制,对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处理;四是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实现了全乡村村通水、村村通电、村村通路,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增强了干部职工民族工作的主动性,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现象层出不穷,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进一步融洽。
三、坚持抓好民族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关系民族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加快**的可持续发展步伐,乡党委把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加强“一乡两校”布局调整步伐,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加大了教育资金的投入,2年来共投入80余万元,并通过争取上级危改资金20万元,在乡中学建成一幢400余平方米的教学楼。针对原市场扰乱乡中心校教学秩序的问题,乡党委争取上级支持,将老乡政府改造成市场,并于2009年12月份实行市场整体搬迁,将老市场划归乡中心校作为学生的活动场所,有效解决了这一困扰学校多年的难题。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9年**中学考取县一中第一批15人,排全县第4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实际,汇编了《民族团结教育读本》乡土教材,在全乡学生中授课,并通过在全乡各校开展“唱一首民族歌曲、跳一个民族舞蹈、参加一项民族体育活动”等活动,促进了**乡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层次发展, 2002年,**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2003年,乡中学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09年,县政府把**乡作为“全县民族团结教育研讨会”的现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加强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带动了民族的发展。
四、坚持抓好民族文化工作,促进瑶乡精神文明建设
**乡瑶族自明朝弘治年间从江西上尤等地流入,保留着自己显著的民族特征:有独特的民族语言和强烈的民族心理意识。多年以来,乡党委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方针政策,积极挖掘瑶乡文化底蕴,注重收集、整理民间民族歌谣、服饰、文物等,通过送文艺下乡、开办图书馆、整修李涛、宋裕和将军陈列室等形式,将瑶族文化的精粹予以推广,发扬光大了传统文化,有效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