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民族工作 促进**发展
**瑶族乡位于汝城县西南部,全乡总人口共有16591人,其中瑶族人口13609人,占全乡的82%,是郴州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乡。多年来,由于群众观念落后,基础建设跟不上,导致经济发展滞后,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乡。特别是经过“4.2”事件后,**乡党群、干群关系趋于紧张。为抓好民族工作,**瑶族乡党委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于**实际,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围绕乡“1234”工作思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民族工作第一要务,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抓实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工作,真正实现了集民智民意、强基层基础、展新风新貌,有效推动了**瑶族乡民族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全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民族工作第一要务,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关键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乡党委认识到,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核心问题和首要任务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乡党委围绕县委“抓项目、促发展”的工作举措,牢固树立了“项目就是计划、项目就是资金、项目就是发展”的观念,实施乡“狠抓二化增后劲、主攻水电培财源”的目标,根据瑶乡实际,切实加大了项目建设力度。近两年来,**根据民族乡特情,利用民族乡优势,通过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共建设项目28个,其中水电开发项目6个,通过乡自筹资金建设郭家桥一、二级电站,招商引资建设坪坑大坞电站、留观兰家电站,承租扩建将军电站,扩容改造中洞电站等,年为乡新增可用财力8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乡财源枯竭的问题。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乡通过政府搬迁,将老乡政府腾出来改造成新市场,有效解决了原市场狭窄、扰乱学校环境的问题;山延公路砂改砼工程的完工使**乡落后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乡供水站的扩建解决了3000余人的饮用水问题。项目建设力度的加大,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乡资源相对匮乏,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生产产值。乡党委加大了瑶民致富的扶持力度,依靠扶贫机遇,从技术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通过开展党员“双带”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和村主干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带头作用,把产业结构调整搞得好的典型在全乡予以推广,通过扶持和引导措施的带动作用,推动了全乡产业结构调整的开展。乡党委根据**乡的实际,在全乡大力推广种植楠竹,并组织全乡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至热水、东岭等楠竹开发搞得好的乡镇考察、学习。2009年全乡共新种植楠竹1000亩,实行楠竹低改1500亩,优质水果种植1200亩,发展订单农业800亩。此举有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促进了瑶族乡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为**各项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一个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环境做基础。乡党委高度重视,并通过加强领导和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切实抓好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
(一)加强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强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