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建设家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同歌唱过去激励他们为祖国建设奋斗一生的革命歌曲,使这些老石油们精神抖擞、青春焕发。他们激动地说:我们虽然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了,但我们对共产党的感情没有变,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没有变。许多老同志自发地向党组织上交思想汇报,还经常到小区家委会“请战”,表示要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为小区建设献计出力。
二是寓教于“乐”,让支部这个“家”充满吸引力。非在职党员离开工作岗位后,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闲情逸致上,喜欢参与琴棋书画、强身健体等文体活动。结合这一特点,我们把党员管理教育与小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先后在小区成立了“秧歌锣鼓队”、“健身操队”、“太极剑队”、“老年艺术团”等业余文化团体,让他们在小区文化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今年4月份,清苑小区的几位非在职党员想组织老年人开展健身活动,但家里没有录音机,就找到党支部请求帮助。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立即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在站上费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出钱为清苑和明苑两个小区各购买了一台录音机,交由老党员负责保管,让小区非在职党员深受鼓舞,促进了小区文化活动的健康开展。
三是寓教于“情”,让非在职党员时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为非在职党员办实事,是支部的“立家之本”。我们把非在职党员的管理教育同关心服务结合起来,以服务为重点,以关怀为纽带, 由过去请党员出来参加活动转变为工作“送上门”。针对非在职党员中年老体弱多、常年有病卧床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扶贫帮困救助小组,定期到他们家中进行走访,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行动不便的,支部安排水电办的同志定期上门为他们售电,并专门邀请医院的专家为老党员们举办健康讲座,开展义务查体,把组织的关怀送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三、发挥资源优势,为非在职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搭建广阔的舞台
非在职党员中有许多老石油、老革命,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他们离开工作岗位之初,普遍存在着赋闲后的失落感,担心自己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遗忘,希望能找到继续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党支部抓住这一优势,积极为非在职党员实现“老有所为”创造条件、搭建舞台。
一是合理安排,为非在职党员发挥一技之长找到用武之地。很多非在职党员离岗前是单位上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工作经验。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安排了10余名非在职党员担任门卫、楼栋长和单元长等工作。原电影公司书记兼经理吕科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时,心情多少有些失落。小区党支部主动找到了他,邀请他列席支部活动,并根据他爱好种树养花的情况,特许他在绿化带内种树养花,但条件是要有规划。如今,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在周围几个老伙计的帮助下,自筹资金将绿地养护得井井有条、生机盎然。
二是提供载体,使非在职党员成为小区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针对部分非在职党员文化层次高、实践经验多等特点,站党支部聘请他们担当了小区的“宣传员”和“调解员”。在老党员王师傅的带动下,“宣传员”们在小区的黑板报和宣传栏内开辟了 “文明新风赞”和“生活灰镜头”等栏目,及时搜集和宣传小区里的好人好事,对各种不文明现象进行批评。去年,非在职党员先后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新闻稿件29篇,为小区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非在职党员刘新利担任家委会调解员工作以后,走东家、串西家,满腔热情地为居民排忧解难,成功地调解了14起各类纠纷,维护了邻里的和睦、小区的稳定,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小区总理”。
三是典型引路,带动更多的非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我们认为,非在职党员与居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习性相投,有很多共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