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机关食堂,为干部宿舍购置了10台电视机,为干部浴室购置了两套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了容量为8吨的暖气锅炉,建起了3座蔬菜大棚。同时,建起了占地100多平方米的融学习、娱乐、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室,活动室内有各种书刊、杂志1万多本,每年订阅各种报刊杂志达15种以上,营造了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加大干部双语培训力度,突破机关干部学习“双语”的屏障。乡党委组织机关干部每星期五下午集中学习“双语”,通过辅导老师指导、相互结对子、业余时间自学等方式,促使干部在相互语言交流中提高“双语”水平。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我乡推行了五大毕业生、选派生、留疆战士驻村试点工作,并把该项工作作为提高机关干部基层工作经验和“双语”水平的重要途径。按照推行“4211”工作机制的总体安排和运作规程,对五大毕业生、选派生、留疆战士进行男、女,民、汉之间的搭配分组,采取1名民族干部带1名汉族干部,1名男性干部带2名女性干部的方式,坚持就近、便利的原则,安排干部到经济发展较为滞缓的村驻点,主要协助村级组织认真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扶贫攻坚、农村党员电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加强“双语”学习,逐步实现用民族语言与村干部、农牧民群众进行交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断提高“双语”会话能力。 为把机关干部的“双语”学习变“软任务”为“硬指标”,每年对所有干部进行2次以上的“双语”考试,通过把每次考试成绩与干部年终考评和工资挂钩,增进干部主动学习双语的积极性。目前,有85%的干部能熟练掌握基本的日常对话. 4、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情况。2001年,投资建立了乡党员电教站,面积120平方米,配备电教专职人员1名,设备齐全(29寸电视机、vcd、放像机各一台),建立健全了《党员电化教育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电教员主要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统一制成牌匾,装裱上墙。同时乡电教领导小组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电教工作检查制度,完善“自查、抽查、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提高了工作效能,完善了电教设备、教材的登记,规范了电教片播放记录。 16个村级党员电教播放点均配备了电教设备和专职电教工作人员,加强片库建设,及时购买各种以农牧民实用技术、畜牧业发展等为内容的电教录像带、影碟,形成了党员电化教育两级(乡村)网络体系。同时,利用有线电视进家入户的有利时机,每周插播2次电教片,如《来
自亿元村的报告》、《党的光辉照新疆》等50多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政治教育片及有助于农民学习借鉴的科技教育片,使全乡85%的农民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70%的农民党员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农牧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 目前,全乡拥有3个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基地(克斯勒果园、亚维路克村加工厂、拉依勒克村育肥基地),5个党员电教科技示范村,137户党员电教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以示范户为点,辐射全乡的电教科技网络。 (二)乡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1、乡村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以及“三老”人员队伍现状。全乡享受副科以上待遇的人员有24人。党委班子成员由11人组成,成员中有一名妇女领导。政府班子成员由10人组成,党政领导班子的文化程度均在大专以上,成员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188名,平均年龄41.5岁,中专以上学历78名。全乡共有1536名干部,其中汉族干部25人,站所干部为649名,教师780名,在行政村任职的干部为116名。有267名符合自治区界定条件的农村“三老”人员,其中,老干部59名,老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