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对于20--30岁的年轻党员,鼓励其外出务工。几年来共累计有400余人次,走入务工大军的队伍,他们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拓宽了视野,还增长务工知识和劳动技能;对于30--45岁党员,鼓励其立足本地,带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种、养、加各业齐发展的良好局面;对于45岁以上的党员,鼓励其抓好社会矛盾排查和控辍工作,几年来通过主动工作共计使30余名学生重返校园。这些措施,使党员增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并形成了统一于党委领导之下的、不同层面党员发挥作用的链条,从而增强了党员队伍的整体带动力。全镇党员、干部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己任,千方百计引导、帮助农民群众拓宽致富渠道。镇干部指导的野茄子嫁接技术被通辽市评为科技成果奖,生产的野茄子畅销通辽市及周边地区。同时,我镇“双率”党支部书记和“双强”党员不断涌现。“双率”支部书记占总体的52%,“双强”党员占总体的25%。东地联合支部书记刘凤山带头发展育肥牛养殖业,仅在2003—2008两年间就出栏育肥牛100多头,最多一头牛挣到800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180多户搞起了养牛业,有140多户在短期内脱贫致富。他把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努力创造集体经济,使长年积累的170多万元集体外债全部化解。共产党员丛日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开办小酒厂起步,先后发展起了奶牛业、水泥管制造业等,年利润达50万元以上,每年可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60余人,并带动起了全村养牛业的发展。
三、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载体
镇党委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上狠下功夫。2008年,镇党委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招商引资、劳务输出、新型产业、城镇村屯规划和矛盾排查五个领导小组,并进一步完善了“十个一”工程,即每个班子成员扶持一户贫困户、矛盾排查一个重点村、抓一个个体私营经济大户、抓一个党建联系点、抓一个劳务输出户、资助一个贫困生、献一次爱心、讲一次党课、抓一个达小康典型村、包扶一个5000元小康示范户。通过“十个一”工程的开展,班子成员包扶的贫困户经双方共同努力已经有半数以上基本脱贫;矛盾重点村如公济号村、胜利村、保安村等通过领导包点已经达到了上下信息渠道畅通,群众满意、社会稳定的成果;每年进行的捐资助学的费用都达一万余元,使面临失学的学生重返校园。
镇党委结合本镇的实际,确定了以奶牛养殖为全镇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在镇干部的引导下,我镇大席棚村的奶牛数量已经展到1500头,成为全市最大的奶牛专业村。在大席棚村的带动下,全镇奶牛产业蓬勃发展。2003年清河镇有奶牛2800头,仅有两处奶站;现在,全镇奶牛已发展到5000头,有奶站12处,直接经济收入增长355万元。
四、狠抓经济建设,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镇党委把发展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结合实际,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近两年,全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780人次,增收5512万元;近3年来,全镇营造农防林1500亩,沙丘造林2万亩,退耕还林2000亩,草牧场围封12000亩;镇财政收入达到1400万元;农牧民纯收入达到3800元,增长速度超过科区平均水平;招商引资累计3000余万元引入大型养殖户8户、建规模小区8处,引入工业项目一个,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镇党委把小康村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来抓,3年来,依靠自身努力,新增东姜村、前曹村3.7公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