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护经费政策问题,与省财政厅协调了近两个月,目的就是为了确保质量。
第二,以点带面地推动农业水价改革。我们坚持既减轻农民不合理水费负担,又有利于供水单位良性运行的原则,积极开展农业水价改革。一是合理确定定价范围。参照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出台的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我省出台的办法不仅包括了供水价格,还延伸到排水水价,解决了排涝水费收取问题。二是科学确定末级渠系水价构成。我省测算的末级渠系水价中,除干支渠供水成本水价外,还附加了农民用水者协会群管费及渠道维修费,以利于渠道维修养护、长期利用。三是因地制宜办好试点。我们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办法,经过认真筛选,选择了漳河等4个大型水库灌区作为农业水价改革试点,抽调精兵强将进驻现场,重点实施两部制水价、终端水价、签订水利工程供用水合同、加强末级渠系水价管理等改革,为全省水价改革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资鉴。四是大力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全省农民用水者协会如雨后春笋,仅72个大中型灌区就组建了767个,参与农户达32.9万户,控制灌溉面积208万亩。在推广农民用水者协会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握三条,即以水系、渠系为单元组建协会;协会必须海选产生,不能与村委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协会代收水费中必须附加群管费和渠道维修费。这样,就保证了协会的独立性、能动性,使其能够在末级渠系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全省水价改革工作初见成效,七大水库灌区“两部制”水价重新核定工作已经结束,各地积极探索以计量收费为主体的多元化水价制度,以农民用水协会为主体的新型用水管水组织和科学的水价机制逐步形成。通过实施水价改革,试点改革单位水费实收率达80-90 %,比改革前提高近20个百分点,用水户水费负担减少近20 %,实现了双赢。
第三,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水利站改革。顺应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大势,按照抢抓机遇、理顺体制、转换机制、搭建平台、增强活力、促进发展的要求,我们在组织了三次大的调研活动基础上,根据湖区、丘陵、山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制订改革方案,确定乡镇水利站改革模式。在具体操作上,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
的原则,立足于建立基层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择优选用人才,配好乡镇水利助理员,落实有关政策,妥善安置分流人员。二是把搭建服务平台作为关键,结合实际,组建农村水利技术服务实体,承担小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任务,以及农业生产和生活供水等经营服务项目。三是积极争取防汛任务重的县市保留水利站或设县市水利局派出机构。省政府已责成有关部门就此展开专题调研。目前,全省乡镇水利(水保)站改革正稳步推进,不少地方已完成调研和方案制订,有的地方已开始试点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实施改革,将为基层水利发展提供可靠的机构保证和人才支撑。四、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在狠抓水利建设与管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一是狠抓水利企业改制脱钩工作。通过下放管理、撤并改制、股份合作、整体出售等方式,我厅直属8家企业和4家经济实体已全部改制脱钩,走上了市场化运作的轨道;全省水利企业改制脱钩面达到90%以上。这为实现水利管理主辅分离、剥离行业办社会功能,迈出了坚实步伐。二是狠抓基层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我们按照“明晰所有权,出让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保护收益权”的原则,积极开展基层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为基层水利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三是狠抓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