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这是实施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儿童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始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体验到教育的地方。和谐教育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持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微观环境和氛围的个别教育等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实施和谐教育,学校还要组织好社会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
四、和谐教育的实现途径
个体层次的和谐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已受到广泛的重视;相比之下,群体层次和整体层次的和谐教育,尚在深入研究,特别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正是当代教育研究的热点、重点。可以说“科学、技术、人文、和平”四者的和谐统一,是21世纪实现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人文”必须互补、协调才能实现和谐教育的目的。本文还着重就“和平教育原理”,谈谈自己的浅见。我认为实施“和平教育”是实现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
科学是认识世界,探究自然之奥秘;技术改造世界,设计出人类需要的产品;人文是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实现主体价值。
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密切相关。人类面对自然界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常常包含科学和技术这两方面。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要作出回答的需要导致技术产品的研制;技术上的种种需要又能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技术产品,从铅笔、电池到计算机,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手段和工具,推动我们对自然界的研究。科学和技术都有两重性: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要在整体层次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有必要对全民的终身进行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是指提高人的科技知识和能力,增强科学技术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指提高人的人文知识和能力,增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从课程论看,科学类的课程,包括理工学科和技术学科在内的课程;人文类的课程,包括文史哲学科,以及音乐、美术、艺术在内的课程。在世纪的教育中,由于文理的严重分割,有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甚至基础教育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教学。于是就形成素质有明显缺陷的两类知识分子群体:科学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如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指出的,这两类知识分子存在一条难以理解沟通的鸿沟。从教育课程的性质和方法看,“科学”重视客体工具、认识自然、外在解释、数学表述、定量分析;“人文”则重视主体价值、认识个人、内在体验、语言表述、定性分析。这两类知识分子容易相互看不起,对同一问题的解决,往往难以取得一致。前者容易接受“科学主义”,后者容易接受“人文主义”。这就形成世纪的两大哲学思潮。
在世纪教育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永恒主义,就是强调人文学科的意义,重视主体价值,否定科学的客观工具;在世纪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还原主义,就是强调科学技术的意义,重视客观工具,否定人文的价值判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争论,在新世纪里将会继续下去。对个体而言,有所偏向,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