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属灌溉农业。地处xxxxxxxx上游,位于天山中段南麓,焉耆盆地西北部边缘,地理坐标为北纬42°10'至41°55',东经86°20'至86°33',西南距xxxxxxxx城29公里,东与xxxxxxxx接壤,南与xxxxxxxxxxxxxxxx隔河相望,北与xxxxxxxx相邻,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47公里,区域趋向沿xxxxxxxx北岸由西向东延伸,呈不规则的菱形,地势平坦,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全xxxxxxxx行政总面积为3733km2,平均海拔1192米。
xxxxxxxx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沿天山逆温层地带,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8.5℃,一月平均气温-12℃,年极端最低气温-31℃,全年≥10℃有效积温为3480℃,日照时数为2770-3312.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无霜期160天,年降雨量在20mm-25mm之间,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
2.项目概况
2.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xxxxxxxxxxxxxxxx后山,xxxxxxxx西北部,距xxxxxxxx政府20km,项目区由xxxxxxxx一组、二组、三组、八组及牧业组等5个组的主要农用地构成,共有村民280户,总人口1950人,其中农业人口1900人,现有劳动力1300人。项目区主要以种植小麦、辣椒、棉花、打瓜、玉米等为主。2009年,该项目区粮经草比为41:51:8,实现生产总值27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800元。
2.2建设规模
项目区建设规模为11866.01亩,其中耕地面积9018.17亩,防护林占地1542.58亩,渠道占地593.3亩,道路占地711.96亩,土地盐碱化所占比例大,符合立项要求。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2094.67亩,不动工面积为198.61亩,其中居民点198.61亩。项目轻盐碱化整理建设规模为8174.94亩,其中新增耕地面积228.56亩,为3%。中盐碱化整理建设规模为3691.09亩,其中新增耕地面积255.31亩,为6%。
2.3项目规模
该项目东至:xxxxxxxx团结干渠;
西至:xxxxxxxx后山牧业组居民点;
南至:xxxxxxxx三组居民点;
北至:天山脚下。
项目区主要拐点坐标为:1号点(4699096.97,426000.26),2号点(4697346.35,431922.68),3号点(4695563.09,429187.35),4号点(4695547.71,428169.73)。
项目区涉及1:10000地形图幅号为:k-45-53-(42)号,k-45-53-(43)号,k-45-53-(50)号,k-45-53-(51)号。
3.项目区所在xxxxxxxx社会经济概况
xxxxxxxx辖7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全xxxxxxxx总户数5810户,总人口20977人,其中农业人口19209人。.有汉、维、蒙等多个民族。2009年,全xxxxxxxx实现生产总值17629.91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5.3元。
xxxxxxxx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境内灌溉水源有xxxxxxxx、乌拉斯台河、泉水沟、xxxxxxxx、xxxxxxxx。位于焉耆盆地水文地质分区l3区,为砾石层潜水,承压水富水亚区。含水层以砂砾石、中粗砂层为主,100m厚度约为揭露厚度的80%以上,80m以下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厚度为10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