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确实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二、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减少信访隐患。
在农村,群众上访,除极个别的别有用心外,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的干部办事不公,干事不勤,财务不清。为此,我镇党委通过抓好镇、村两有干部队伍的自身健康,以及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来减少信访的隐患。
一是抓班子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在2001年的村支部换届中,通过“两推一选”、回请任职的方式,调整村级支部班子30多人,并将8名能力强、作风正、威信高,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推上了支部书记的岗位。并适时开展了“三个代表”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提出了“多干(就是把心血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谋发展上)、寡欲(就是要求镇、村干部要清心寡欲,不拿不该拿的,不要不该要的)、公正(就是要求镇、村干部办事是要公平公道、不干感情事、不干意气事)、规范(就是要求镇、村干部坚持原则,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行为准则,要求镇、村干部真正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干民之所需,从而赢得群众的信赖。在2002年的村委换届,“一人兼”达到100%,交叉兼职达到了85%,即减轻了农民负担,又增加群众对班子的信任。
为彻底消除群众心中的疑惑,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我镇在镇村两级开展了“阳光工程”。首先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先后对全镇13个村进行了财务清理整顿,并针对村民意见较大的盐田承包合同,进行了规范清理,清理合同40份,涉及金额100多万元。在农村财务管理上,严格实行了 “双代管”制度,定期对财务进行了检查、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其次,开通了政务直通车。全镇的大小工作,只要涉及群众利益,一律实行阳光操作,全程透明,全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从大到几百万元的工程建设,小到几百元的烤火煤采购,全部实行公开招标。制定出台了《重大事项公开申报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公开和审批程序。这些举措,使镇村的大小事情,老百姓都知道,消除了群众的疑虑,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从根本上杜绝了上访事件的发生。
二是“以德治镇、以制治镇”相结合,开展“守法重德户”创建活动。群众是信访的主体。抓好主体思想的转变,是抓好信访工作的必备条件。自2001年以来,我镇就提出了“以德治镇、以制治镇”的口号,在群众中开展“守法重德户”创建活动,并在每年的镇级农村工作会议大张旗鼓的进行表彰,使广大村民在“守法重德”上形成攀比心理,促进了他们“学法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什么事该怎么做,进一步加强了村民道德法制意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素质,为确保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