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破难点,推动改革发展
㈠抓就业,促招生
1、强化了就业导向。一是初步构建了院系结合、全员服务的就业工作体系。完善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办法》,明确了工作职责,规范了工作程序。学院招生小分队以省外为重点,各系以省内为重点,联系建立学生实习、就业长期合作单位203个,每年可消化毕业生500余人。二是加强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召开主题班会283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0场次,印发或在校园网上发布宣传资料28种,为学生提供政策查询、咨询指导360人次,有效增强了学生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三是强化了毕业生就业服务。通过网络、宣传专栏等渠道,发布就业信息82条、毕业生求职信息630多条;先后邀请区内外213家用人单位举办大中小型校园“双选会”36场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890多个;组织毕业生参加人才市场交流洽谈643人次。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8.8,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
2、加强了招生工作。一是通过完善招生工作机制,实行学院统一治理、系部分片包干、不分专业、总量考核的办法,加大了区外招生工作力度,切实扩大了招生规模。招收各类新生1883人,其中普通高职1412人,五年一贯制高职74人,成人脱产202人、业余168人、函授27人;在校生总数达到4036人,其中普通高职2364人,五年高职817人,成人生855人。二是坚持两条腿走路,进一步拓宽了联合办学渠道,加强了电大和各中专学校的招生工作。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联合开办农学、园林、畜牧兽医、水利等4个成人专科专业13个函授班,在册学生达339人。电大开放教育招生705人,其中本科372人、专科333人;在册学生达1532人,其中本科780人、专科752人。各中专学校招生466人,其中职业中专394人,普通中专72人;在校中专学生达1097人。
㈡抓迎评,促教学
2006年,学院以迎接国家教育部2006年对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合格评估和2007年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的良好评估为核心,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狠抓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完成了以下五项任务:
1、着力强化了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一是积极推进了逸夫教学楼项目建设。主楼交付使用,辅楼和阶梯教室预计可于2007年5月交付使用。二是切实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职教专项100万元,并多渠道筹措资金,围
绕骨干专业,投资990万元,完成了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维修、改造实验实训室1.2万平方米,建成土木工程、机电机械等工科实验室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到1310万元。三是积极加强了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奥凯公司、美国-山东登海先锋种业、台湾东方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区内外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建立了与教学相匹配的10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四是协助有关部门落实了市政府体育场建设项目,现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2、进一步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一是积极优化了师资配置。根据学历、专业等因素,确定高职(高专)系列专任教师232人。二是努力改善了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争取政策支持,完成高校教师职称转换94人,职称晋升25人。三是多渠道培育“双师”素质教师。先后派出25人次外出培训,30余人考取导游、经济师、审计师、普通话测试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外聘“双师”型兼职教师28名,其中外教2名,使“双师”型教师总量达到111名,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双师比达到58.1。四是加强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确定专业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21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