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地位;在制定年度经费预算时,优先保证教育事业的需要;在具体开展工作时,优先安排部署教育工作;在落实干部职工工资时,优先保证教师工资。
⑵顺应形势,科学规划教育事业发展
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教育发展形势,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闲置校产管理的通知》、《**县人民政府2000-2005年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定》、《关于对全县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进行专项整治的方案》等文件、决定,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⑶明确责任,增强各级发展教育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实行定点包干责任制,县、乡、村责任明确。县四大班子领导定点到乡,包乡负责;各部门包校、包项目,乡(镇)干部定点到校;把教育工作纳入对各部门、各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了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实施教育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了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教育部门是直接责任人,各部门是协同责任人的责任机制。县政府还设立了教育督导室,由教育局局长兼任主任,全面开展督政督学工作。
㈡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拓展渠道,努力铸造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
**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基础薄弱。费改税后,农村教育附加费被取消。为了不影响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委、县政府积极谋划,以政策扶持为基础,对内深挖潜力整合资源,对外广筹资金改善办学,保证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投入。
⑴恪尽职守,确保实现“三个增长”
县委、县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全面落实政府对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责任和经费保障责任。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县坚持再紧不能紧教育的原则,每年年初财政支出预算优先考虑教育经费的支出,基本达到了“三个增长”的要求。2002年县本级安排教育经费2742万元,2005年安排3184万元,2005年安排3269万元。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比例逐年上升,2005年与2002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1.2%和30.3%。教师工资于2001年1月统一收回县财政,真正实现了县级政府统一管理,县级财政统一筹集,县域内统一工资项目、统一工资标准、统一发放时间,确保了教师工资按时、按各项增资政策足额发放。
⑵强化内功,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
我县农村中小学办学规模小、效益低、配置不合理,严重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县委、县政府适应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小学生源减少的特点,制定目标,广泛宣传,积极进行布局调整,大胆走出了一条创办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⑶借助外力,全力进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县委、县政府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全县工作的重点,在现有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积级争取省市教育专项资金,加大社会各界募捐力度,利用“贫三”项目、希望工程项目、教育扶贫工程等项目,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使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几年来,仅引进港澳办资金就达人民币292万元、港币185万元,建设学校17所,涉及建筑面积19,337平方米。
㈢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了新的突破。但是,教育事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