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大办[]号文件精神,我镇对镇级财政运行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自查。总体情况是:镇级财政运行比较困难;收入渠道不多,总量不大;财政负债沉重,一时难以消化。按照区人大和区政协的调研要求,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镇级财政运行情况
1、镇人员编制情况。全镇现有干部职工68人。区财政供养实际编制人数64人,其中行政干部职工32人,事业干部职工32人;镇财政供养编制4人。镇自聘临时人员12人。每年镇财政需支付镇财政供养编制、镇自聘临时人员工资、补贴费用约23万元。
2、镇级财政负债情况。近几年来,由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建设投入,累计负债达2227.23万元,含年前1114.48万元(见表六),财政可支配收入甚少,且负债逐年增加。
3、年财政收支情况。据统计,年区拨预算内人员经费、专项经费、超收分成经费共计1960.41万元,支出1934.2万元,收支基本持平。预算外收入共计1819.77万元,支出共计2669.18万元,超支849.41万元,平均每年超支212.35万元;预算外收入主要来源于其他收入(含税费改革前的统筹收入)和土地补偿款留用数,支出主要有上级要求配套资金投入984.27万元(见表四),优抚、民兵训练费117.75万元,基本建设804.24万元,招待费186.25万元,车费41.63万元,节日补贴72.17万元,通信、水电费31.84万元,开发区补贴98.93万元,公共经费和其他支出332.1万元。
二、镇级财政运行中存在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财源匮乏。我镇是典型山区农业镇,又是省定的革命老区镇,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乡镇企业不发达,没有形成支柱财源,对区、镇财政贡献不大,处于“农业大镇、工业弱镇、财政穷镇”的尴尬状况。
2、可用财力与刚性支出矛盾突出。由于税费改革后不存在自筹资金收入,镇可支配的预算外收入甚少、不稳定,只有在项目征地情况下,获得部分土地补偿留用数和服务费,预算外财力有所增长(见表二),但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可用财力几乎为零。而刚性支出却又增长过快,大大超过镇财政的承受能力。比如在中小学危改、农村低保、医保、开发区补贴、“二女户”安居工程、残疾人安居工程等方面,均要求镇财政配套(见表四),据统计,年镇财政配套资金投入达984.27万元;另外,近几年镇财政不停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投入,累计达1303.26万元(见表八),使镇政府背负沉重的债务。
3、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事权由区级掌握,我镇企管站4个编制职数由区定编,而人员经费要求由镇财政供养,每年都给镇财力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4、税收征管难,短收严重。据国地税分局统计数据显示,年该局征收地方级税收不超过500万元,而区下达2005年地方级税收高达1485万元,完成难度可想而知。
一是由于部分企业纳税意识差,造成征收难度加大,成本增高;
二是随着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我镇辖区内6家大型加油站的税收征缴全部归属税务部门征管,致使我镇国税收入大幅度下降,年税收减少;
三是受区位及用地条件限制,我镇房地产行业建安税等税收几乎为零。
5、财政周转金回收困难,加重了财政负担。历年的财政周转金项目(含银行贷款)461.07万元,都是区或有关部门指定给各项目开发业主,由镇财政提供担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