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市民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意识,发扬“包容诚信、务实创新”的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诚实守信。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关心下一代成长成才,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引导和扶持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倡导互助互爱、扶弱济贫的良好道德风尚。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创新中心功能,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创新活力,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建成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及农业创新示范基地。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依托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扶持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和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精品剧目打造力度,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繁荣演出市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幸福家园。大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做好特殊人群帮教和服务工作,建立公益性心理康复所。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加快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拓展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把社区建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按照权随责定、费随事转的原则,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巩固餐厨垃圾回收处置成果,推动环卫服务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促进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更加人性化。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建立自然灾害预测、预警体系,有效遏制各类突发事件,力争在创新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上走在全省前列。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载体功能明显增强,市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道德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明显变化,社会风气明显改善,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努力实现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处于西部城市前列,向“全国文明城市”迈进!
七、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更加重视改革创新,更加主动地对外开放,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深化行政事业改革。进一步理顺行政体制,合理划分事权,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