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转变,进一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围绕“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定位,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为重点,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市区农业技术服务和农畜产品加工集散中心、近郊休闲观光农业带、远郊设施农业带和山区生态特色农业带。按照“工业的理念、生态的要求、园区的模式”,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园、西纳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城北区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形成以园区为引领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二是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以增加生产、加大调剂储备、广泛建立直销体系为手段,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和制种基地,实现菜、肉、奶、蛋总量增加、品质提升,努力把建成高原都市农业示范区、全省农业科技先行区、居民“菜篮子”保障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扶持壮大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全省特色农产品向聚集。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做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高城乡统筹水平。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公共服务覆盖农民,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制度,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结合户籍制度改革,以强化产业支撑为手段,以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为中心,力争在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
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信息通讯、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规划、自来水、通路、送电等“九到农家”工程。推广建立农村社区,力争每个行政村都配置标准的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建设若干代表民居特色、富有新农村建设特点、传承河湟文化特色、体现自然人文风貌、展示民情风俗精华、能留下历史印记的村落,努力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三、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发挥中心城市龙头作用
充分发挥作为省会城市和东部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集群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城市群规划建设,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增强宜居、宜业、宜游、宜人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科学规划城市。围绕把建成东部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目标,用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的标准完成总规修编、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三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做到控规覆盖主城区和三县县城,修建性详规覆盖主城区的重要街区。依法加强规划管理,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强化各领域规划执行和效果考核评价,提高规划对城市建设、社会发展、产业布局和生活方式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西扩、南活、北优、东延、中疏”的空间定位,优化和完善功能,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海湖新区建设步伐,按照“建设好、管理好、爱护好新区”的要求,全面实现生态、宜居、时尚、人文的新区建设目标,适时启动多巴新区建设。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南川综合开发,积极建设塔尔寺民族文化风景旅游区。优化整合北川区域,形成生物产业、装备制造、科研教学等功能分区。中心城区适度疏减居住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城东区打造客流商贸中心和未来新地标;城中区打造公共服务中心和核心商务区;城西区打造行政科研办公区、环境最佳居住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