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助、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资金、国家开发银行技术援助贷款和增设金融分支机构等措施,推动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国有企业资产重组,14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实现战略整合,区县国有商贸企业改革全面展开。处置国有企业不良债务80亿元,清偿国有企业拖欠职工"三金两款"4.4亿元。成功调期保值政府主权外债800亿日元。国有企业营运质量明显提高,市属国有重点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到4376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110亿元,增长17.2%。稳步推进水、电、气、煤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施主城区公共交通汽车客运营运与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
深化金融改革。西南证券公司实现重组。市商业银行剥离债务,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股本金增至20亿元。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组建三峡库区产业信用担保公司、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安诚保险、银海租赁等一批新的金融机构。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启动9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整体上市工作,完成26户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市城投公司、开投公司等企业发行企业债券30亿元,化医控股发行短期融资债券14.7亿元,渝开发实现股权融资14.5亿元。
坚定不移地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放宽出资限制、减免工商规费、改善金融服务等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到55家;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计划,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50亿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8.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1%。
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招商引资呈现大项目、高技术项目、外资企业增资额增多的趋势,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6亿美元,增长34.9%。外贸出口总额33.5亿美元,增长33%。机电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提高到67.4%和22.1%,民营企业出口保持强劲增长。中国重庆(老挝)农业综合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区域合作进一步拓展,全年引进内资298亿元,增长44.9%。
(六)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一系列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义务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前一年完成"两基"目标,全部偿清"普九"欠债19.1亿元,多年累积的中小学库存d类危房全部改造排除。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惠及388.6万名农村学生和部分郊区城镇学生。对43.3万名农村贫困家庭女童入学实行了"零收费"。普通高中完成招生18.4万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9.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3%。统筹安排财政性资金,资助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共4.7万名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推进高等院校布局调整,高等教育持续发展,高校招生1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已有4万多名学生入住大学城。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3年。
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开展济困病房和惠民医院试点,采取切实措施降低医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