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等专业人员培训,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对蹒跚起步的中小企业给予更多扶持。进一步活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担保机构资本金力争达到60亿元,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额力争达到500亿元。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走联营、参股、嫁接等合作之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做大做强。
(八)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实施好"民心工程"。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指导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4万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再就业4万人,进一步降低城镇失业率。完善低保政策与就业政策联动机制,对招用城镇"零就业家庭"、低保户家庭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扩大再就业小额贷款覆盖面。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就业培训。切实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完善企业民主管理机制,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继续开展"充分就业社区"、"信用社区"创建活动,力争把主城区建成全国解决就业问题最好的城区之一,把重庆建成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最好的地区之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对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的农村家庭予以补助。对城市、农村低保人员中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分别增发20元和1o元。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健全农民工工伤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标准。开展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推进村"五保家园"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重视做好老龄工作。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主城区10平方米以下、远郊区县6平方米以下的低保户住房困难问题。加快"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综合整治老旧住宅区,推行物业管理。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建立与市场机制相衔接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最低工资标准相结合的职工收入保障制度。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加强个人所得税监管。鼓励高收入群体积极资助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
构建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努力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新建一批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推进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就业促进、帮困救助、社会福利、人口管理、纠纷调解、安全保障等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服务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居民、村民自治组织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促进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
深入开展平安重庆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完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健全律师参与信访接待机制,加大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力度。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全民安全意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创新政府监管体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严格食品、药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让市民吃得放心、生活安心。继续抓好"五五"普法工作。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