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某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的五年,我们是在不平凡的时代背景中发展和前进的。五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带领下,坚强抗击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重大的自然灾难,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和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任务。“十五”末期的2005年与“九五”末期的2000年比较,地区生产总值由358亿元增加到65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3,比上个五年快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9:38:33调整为25:42:33。财政总收入由43.1亿元增加到107.4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849元增加到9800元,年均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13元增加到3250元,年均增长9。在这里,我向各位代表报告,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表明,**的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已经从第三位上升到了第二位,城市综合实力进入了全国百强。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实现了新的跨越!
“十五”时期,我们扭住工业龙头,加快了“三化”进程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动员各方面力量,引进新上工业项目,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支持现有企业扩改和民营经济壮大,优化经济环境。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工业经济效益、规模企业户数、亿元板块企业和名牌产品数量五个翻番。2005年,规模工业增加值158亿元,是2000年的2.6倍;利润25亿元,是2000年的5.4倍,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62户,比2000年增加243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4户,增加24户;国家和省名牌产品55个,增加27个。烟草产业成为全市第一个过百亿元的工业产业。
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贯彻落实中心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取消农业税和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全市农民直接受益8.4亿元。稳定发展粮棉油猪等传统产业,积极推进“五个百万亩工程”。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61家,各种专业协会发展到472个,带动农户38万户。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促进了劳务输出。
城镇化工作成效显著。在中心城区,落实提质为主、适度扩容的方针,高起点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下大力抓了旧城改造、园林绿化、街面整建、出城口建设、小街小巷整治等提质工程,建设了一批城市道路,加强城市创建和城市治理工作,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县(市)城区和小城镇建设治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强化社区工作职能,社区基础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全市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5.6提高到2005年的32.8,市城区人口由48万增加到63.9万。城镇的发展,增强了三产
业活力。商贸、物流、通信、金融、保险及中介服务等行业比较活跃,住房、汽车、旅游、健身、休闲等消费不断扩大。“十五”时期,我们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了体制机制
在省内率先全面推行以置换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工交、内贸、粮食、供销等领域的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企业焕发新的生气。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实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