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的回顾和2005年工作
“十五”时期,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重要时期。在党中心、国务院和中共省委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振兴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万众一心谋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增幅比“九五”提高2.6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万亿元,增长1.3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9,提高7.7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可用财力达到3308.4亿元,增加1631.2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10.7∶49.3∶40。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853亿元,比“九五”增长1.3倍。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3倍。粮食产量连创新高,跨入全国粮食主产区行列。林牧渔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5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信息、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阜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见成效。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完成国家城镇社保试点任务,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就业新机制初步形成,近180万国企职工实现身份转换。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财政体制、行政治理体制、国有资产治理体制、流通体制和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48.2亿美元,比“九五”增长1.2倍。外贸进出口总额1435.4亿美元,增长93,其中出口803.6亿美元,增长79。引进内资1256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农村电网改造、石佛寺水库一期等重点工程交付使用。在全国率先实现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公路、乡镇通油路。新增高速公路705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8800万吨。
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5。累计造林2283万亩,人工增雨108亿立方米。辽河水质恶化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到82。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明显提升,被评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森林城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鞍山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
人民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4和8.3,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3750元和1334元。城镇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510.8万人。141.3万城镇贫困居民、65.8万农村特困群众被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生活得到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58万人。农村税费改革为农民减负60多亿元。城市人均住房增加3.1平方米。全省电话用户突破3000万,普及率达72,行政村实现100通电话。
各项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大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00项,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83万平方米,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280所,高校在校生达到71.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稳步推进,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不断加强。“一宫三陵”和桓仁五女山城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