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才能拿到手续。2010年10月,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等媒体相继对仁里镇的便民举措作了报道。
(二)规范了服务行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将所有审批项目的工作流程、法定依据、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程序、承诺时限、收费依据及标准等上墙公示,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同一审批事项一把尺子量到底。工作人员按照公示内容履行审批行为,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了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行为规范、公开和透明。
(三)方便了办事群众。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相对集中了办公时间(逢场天)和办公地点,实行“一站式办理”、“全程代办”服务模式,免除了群众的奔波之苦,群众办理一般事项,可以实现“不出村、甚至不出户”就能办结。
(四)融洽了干群关系。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站为群众办事搭建了平台,过去群众办事往往要四处找人,来回跑好几趟,现在只进一个窗口就能办成,办理时限大大缩短,群众再也不必为办事牵肠挂肚。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站已成为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一座“连心桥”,成为了最受欢迎、最能让老百姓得实惠的便民服务“超市”。座谈中,一些群众说:“便民服务中心就是好,群众办事省时、省力、省心,还省钱”。
三、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不足。个别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场所面积不足,难以满足项目全部入驻;部分便民服务中心缺少电脑等必要的办公设施;绝大多数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经费难以解决。
(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个别乡镇在建好便民服务中心后,忽视日常管理,加之窗口工作与驻村工作存在冲突,造成人员不能坚守岗位,三分之一以上的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时断时续;个别便民服务中心存在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优等问题,教育、管理、培训力度还有待加大;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激励手段较少,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
(三)职能作用发挥不到位。个别乡镇行政审批事项应进未进、进而不全,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本乡镇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站所,如公安、工商、税务等未真正进入中心工作;有的便民服务中心的“便民功能”发挥得不好,窗口成了咨询台、收发室或摆设,便民服务中心流于形式。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发展水平。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相对滞后的地方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舍得投入,加快改善便民服务中心办公条件和提供必要的运行经费。各乡镇要合理设置服务事项,整合服务窗口,切实搞好政策服务、事务服务、技术服务和行政服务,对有实质性服务内容的基层站所要成建制进中心办公,因具体情况不能成建制进驻的,要将服务事项充分授权给窗口工作人员,使窗口能办事、办成事。有条件的乡镇,应将乡镇工作人员全部集中在中心办公。
(二)建立完善机构,保证人员到岗到位。各地各部门要把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相关机构,保证人员到岗到位。乡镇和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经常了解和掌握中心和窗口运行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好中心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https://
(三)完善规章制度,规范中心管理。要建立健全并执行好办事公开、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收费管理、考勤考核、建档销号、回访、分类管理和责任追究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中心高效运转。有条件的地方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