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
最近,市政务服务中心在各区县、园区自查的基础上,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对全市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抽查,倾听了社会各界对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站的意见和建议。总体情况是: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站在方便基层群众办事,改善服务方式上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群众的认可程度较高,但离预定的目标还有差距。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09年3月我市全面启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以来,通过各地的努力,到2010年6月底,全市118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2095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办公场地落实较好。各乡镇(街道)立足于现有的办公用房和财力状况,整合资源,因地制宜确立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模式。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设立便民中心大厅,实行集中柜台式办公,涉及单位和人员全部集中入驻;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采取集中调整2-3间办公用房或在主要街道租用2-3个门面,用于便民服务中心实行相对集中式办公。50%以上的便民服务中心场地面积超过100平方米;90%以上的便民服务中心购置了档案柜、电脑、办公桌椅等设备。各地在村(社区)委员会设立便民服务站,明确了代办员,在代办范围内,无偿为群众开展代办服务。
(二)工作人员配备较到位。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均由副乡镇长(街道办副主任)兼任,中心工作人员从乡镇(街道办)工作人员中调剂解决。绝大多数便民服务站确定村(社区)主任为代办员,有的村确定大学生村官为代办员。
(三)入驻项目较充分。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计生、民政、规划建设、国土、劳动保障、新农合、信访、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公安户籍、广电网络、国税、地税、工商等便民服务窗口,集中统一办理区县级部门清理下放或委托授权的、面向基层群众的60余项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及信访诉求服务事项。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将农村低保、五保、户口迁移、建房、合作医疗、组织关系转接、人口计生、困难救助等20余项服务事项纳入代理服务内容。
(四)管理措施较有力。各便民服务中心普遍建立了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责任追究制、ab 岗位工作制等相关制度,确保便民服务中心(站)规范运作。各便民服务中心(站)所办理的事项均印制了办事指南和办理流程图,供群众免费索取,照“章”办事。部分乡镇在政府所在地或主要街道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路标指示牌,方便群众寻找;有的便民服务中心配备了办事引导人员,积极引导群众办事。乡镇党政办公室具体负责对便民服务中心人员的日常监督管理及年度考核工作。乡镇纪委具体负责对便民中心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管理,查处工作散漫、敷衍塞责以及“吃、拿、卡、要”行为。
二、初步成效
(一)提高了办事效率。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后,通过优化办事流程,群众办理多数项目,只要手续齐全,均可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结,群众满意率达60%以上。船山区仁里镇将国土、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归并到一起成立村庄规划所并整体入驻镇便民服务中心,群众申办宅基地手续,只需向村委会写出书面申请,张榜公示7天,本人往镇便民服务中心跑一次,10天内即可办完相关手续,而过去群众办宅基地手续需跑8个部门、等3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