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批准的39个省重点扶持村以及9个上海对口帮扶项目村已完成了项目规划、方案制定、宣传发动、人员抽调等工作,各驻村工作队正严格按照省、州的要求全力组织项目实施。
三、*县新农村建设采取的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集全县之力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我县自20*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不断调整充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县级领导班子挂钩联系制度,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考评奖惩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各乡(镇)和部门的工作职责,使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机制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切实保障了项目建设的有序进行。
二是加大宣传,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多年以来,我县每年均通过广播、电视、群众会、墙报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有效地调动了项目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真正把群众从被动参与转到主动实施项目上来,把“要我干”实实在在地转变为“我要干”的群众参与模式。通过坚持群众参与的项目建设模式。在项目的选定、建设中,充分地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全县所有启动的新农村项目都是通过村两委会、群众代表会、张榜公示等群众参与方式才最终予以确定。同时,通过群众的积极参与,已建设好的项目村都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了已实施项目得到了很好的管护,产业扶贫项目及经济合作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增强了群众的发展后劲。
三是科学规划,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在规划工作中,我县始终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缺什么补什么,不搞一刀切。通过科学规划,组织实施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极大地带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确保了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项目建设内容各有侧重,重点是搞好“一村一品”规划,着力解决群众“粮增产、钱增收”的问题。
四是增强后劲,为项目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只有生产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物质基础。为此,我县始终坚持把培育致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立足于乡情村情,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通过采取“小额信贷、适度规模、协会牵头、产业联动”的模式,大力培育项目村优势产业。同时,通过大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培育了一批农民经纪人和能人大户,进一步带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为项目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使我县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和提高,为维护边疆稳定,加快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使各项目村群众得到了有力的扶持,增强了发展后劲,树立了他们继续发展壮大的信心和决心。一是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8年来,已实施新农村建设的222个项目村,已全面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水和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三通三改”目标。二是农民收入大幅增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20*年全县222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已达到2149元,比20*年的860元增长149%,全县贫困人口由20*年的36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7.26万人,8年间累计解决了18.74万人的基本温饱问题。三是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8年来,所有项目村都建成了中心小学、文化活动室、卫生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