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偏差现象。应推行“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能力与个性不同的青少年都能正确熟悉自身价值,个体素质得到健康发展和提高,是从教育角度最大限度剪除青少年违法犯罪前置因素的重要环节。
3、社会教育存在着“盲点”。社会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是校外活动或校外教育、尤其是影响他们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场所。
(1)社会对青少年的法规约制力度不够。青少年学生因学校教育的偏差,大多只知道读书不懂社会,缺乏正确熟悉社会的基本知识和与社会接触的正确心态。盲目地、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各种现象。加上社会对青少年行为制约管束的法规宣传不够,自觉执行力度不够,更有见利枉法者,放任青少年随心所欲,误入歧途。
(2)社会教育场所太缺乏。非营利性的文化宫、青少年宫、体育馆、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太少,有的成为经营性场所;而营利性的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比比皆是。青少年缺乏健康娱乐的客观条件。
(3)生动的、高质量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少,满足不了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青少年报刊变成了学习和应考栏目,缺乏健康的、高尚的情感交流渠道与方式,缺乏英雄与劳模、理想与信念、道德与法制的教育内容。
总之,教育是几代人培育一代人,而一代人会影响几代人的百年大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否则,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方针将会变成一句空话。
(三)心理环境:心理“荒漠化”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起点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关心自身的生理环境,而忽视了对健康同样重要的心理环境。这种传统观念直接影响到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20-30的家庭中存在着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
1、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的熟悉不足。目前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将心理障碍仍然与精神分裂症划等号。导致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有病不求医,甚至讳疾忌医。据了解,在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天天就诊病人有100多人,2000年为4万人次,其中25岁以下的占总数40左右。另有资料表明,当今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中有70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心理问题对于健康的危害已不亚于病菌的感染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力度和深度。健康的心理是健全的人格和良好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基础,又是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开发自己智力资源和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心理活动本身各部分之间的矛盾、以及心理意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一系列矛盾的产生和相互作用造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不稳定因素,严重的便具有了违法犯罪心理。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1)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处于这个非凡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缺乏合理调配自己活动的能力而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假如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被激化后,极易造成青少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