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分析和建议
去年我国国民经济在房地产、汽车、建材等部门出现局部投资过热,政府及时做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给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一季度数据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6,开局良好。然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8,仍然在高位运行;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6.7,存在泡沫化的危险,宏观调控任务依然繁重。在当前的国民经济运行中有三个非凡值得注重的现象:
一是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形仍然相当严重。一季度社会商品零售同比增长13.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9,比去年同期加速2.7个百分点,反映市场需求较旺。但是,在统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16类商品中,除了食品、饮料烟酒、金银珠宝、书报杂志、燃料、建材五金等6类和去年同期持平或上升外,其他制造业产品包括服装、纺织品、家用电器、办公用品、日用品等10类仍然延续着1998年以来下跌趋势。在市场需求旺盛并且而建材和燃料等上游产品的价格已经上涨多时的情况下,这10类制造业商品价格依然下跌,说明我国国民经济中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形仍然相当严重。因此,宏观调控在治理局部投资过热的同时,必须防止通货紧缩情况的再度出现。二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一季度出口增长34.9,幅度和去年的34.1相当;进口增长12.2,则比全年的42.3下降了30.1百分点。一季度贸易顺差166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320亿美元的52;和去年一季度逆差84亿美元相比,增加了250亿美元,约2068亿元人民币。最近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指出,这个数量相当于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量2500-2600亿元人民币的80,是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来源。人民币升值的投机压力仍然存在。2004年我国外汇储备猛增2067亿美元,其中一半的新增外汇储备在最后三个月形成;在外汇储备增加额中,经常项目约占700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约占1120亿美元。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中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其余的大多为“热钱”。由于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投机因素也表现在“热钱”继续流入我国,一季度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34亿美元,加上贸易顺差166亿美元,两项相加才300亿美元,但是,一季度新增外汇储备492亿美元,多出的192亿美元,皆来自于具有“热钱”性质的境内金融机构减少国外资产运作将资金调回境内,或增加国外短期借款,或来自于居民将手持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另外,一季度进口同比增长率的大幅度下滑除了因为国际石油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国内宏观调控的因素减少了进口需求外,也可能是因为预期人民币在短期内会升值,使得国内企业减缓了进口的投机因素造成。不过和2004年最后三个月外汇储备每个月增加300多亿美元相比,“热钱”流入的速度已经有所减缓。根据一季度宏观经济的总体形势和以上三个现象分析,以下对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利率和汇率政策谈三点看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实现中心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参考。目前各界对于继续进行宏观调控,防止局部投资过热的必要性看法比较一致,但对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则有不同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进行宏观调控,应该主要利用市场手段也就是提高利率,这样既可降低投资需求,同时也可以消除储蓄的负利率。但是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仍然是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的基本情况,提高
[1] [2] [3] 下一页